1月14日(北方小年)下午,在齐鲁大地一片欢声笑语中,雷丁汽车创始人李国欣自爆似的实名举报把整个昌乐县推上了风口浪尖。
在这封实名举报信中,李国欣细数了乐昌县县委书记的罪状,其中最重要的两条是
1:昌乐县县委书记王晓见死不救,由昌乐县*府担保用于收购野马汽车的贷款陆续到期后,现任县委书记王骁却不给我们续贷后续贷款一直未能到账,导致雷丁汽车集团财务紧张,停工停产。
2:为了个人*绩,王晓强迫雷丁汽车集团在账目上做手脚,虚报产值,20.45亿产值的雷丁集团硬生生作假到了67.28亿,作假增幅超过%,骇人听闻。
从事发到现在,目前只有雷丁汽车方面的一面之词,昌乐县乃至潍坊市都还未正式公布事情的具体情况,但是我们不妨可以大胆猜测一下。
要理清楚这件事,就得先搞明白雷丁汽车是一家什么样的企业,现在的经营状况到底如何。
雷丁汽车初期最主要的产品就是我们俗称的“老头乐”,那种不需要驾照就可以驾驶上路的电动汽车,在一开始,雷丁汽车找准了市场空白,迅速抢占了农村电动车这个市场。
年-年,雷丁汽车三次蝉联“老头乐”销量冠*,,销量也分别达到了15万、21万、29万辆,在这三年中,雷丁汽车发展迅速,确实隐隐有着新能源汽车新星的趋势。
转折发生在年11月,国家六部门发布《关于加强低速电动车管理的通知》,要求各地开展低速电动车清理整顿工作,明确指出严禁新增低速电动车产能,加强低速电动车规范管理。
为了生存,雷丁汽车不得不转型,为了取得汽车生产资质,雷丁汽车收购陕西秦星汽车有限公司,获得了新能源商用车和特种车生产资质,随即大手笔投资亿元,在咸阳建立雷丁秦星生产基地;年1月,雷丁汽车又以14.5亿元收购川汽野马汽车,获得新能源汽车、传统油乘用车、客车的生产资质。
事情到这里都还正常,但是随着雷丁汽车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之后,所有的雄心壮志都随着销量的萎靡烟消云散。
被雷丁汽车寄予厚望的“芒果系列”,年11月-年11月,雷丁芒果系列共卖出辆,不仅是销量低,雷丁汽车主攻微型车市场,一辆车的利润微乎其微,像五菱、奇瑞等大型企业可以通过薄利多销来进行成本管控,雷丁能做到么?
从踏入新能源汽车开始,雷丁就举步维艰,在年就有供货商举报雷丁汽车拖欠货款、交了钱也拿不到车等等现象。
那么这样的一家没有资金、没有技术积累、没有市场、没有品牌知名度的企业是否值得当地*府继续卖血支持?
王晓是在年12年就任昌乐县县委书记,换计划说,他接手的雷丁汽车不过是上任留下的烂摊子,面对这种情况他是继续投资,不见棺材不落泪,还是及时止损呢?
尤其是年初,全国多个地方都出台了《关于规范*府投资项目管理的规定》,明确要求各个地方领导对自己所投资的项目负责,面对那时候的雷丁汽车,王晓选择了及时止损。
要知道昌乐县只是个县,年昌乐县GDP4.5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9.1亿元。凭借一个县城的体量真的撑得起雷丁汽车么?
从这里就能理解王晓跟李国欣对话中的一句话是什么意思了,贷款给雷丁汽车的银行对雷丁汽车的前景也不怎么看好,大家都在及时止损。
所以,我认为昌乐县停止对雷丁汽车的扶持无可厚非,预期巨额投资打水漂不如拿着有限的资金去扶持更有潜力的企业。
停止扶持雷丁汽车可以理解,但是为了个人业绩,强迫企业数据造假就不可原谅,国家每4年一次经济普查就是为了及时的挤干部分省市的经济水分,上一次经济普查受创最重的就是山东,这次被实名举报GDP造假的仍然是山东,这就不得不让人怀疑山东的经济含水量到底什么程度了。
其实除了山东,很多省市都有这个毛病,江苏、福建、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甚至全国大多数省份都被国家统计局点名批评过。
GDP造假的危害是什么?
一是污染*治生态。经济数据造假既是一种*治生态的结果,也会污染*治生态,如果这种表面上看仅存在于*府工作某一领域的弄虚作假现象蔓延开的话,不难想象全社会会出现一种什么样的乱象。
二是会影响中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和决策。上情不能下达和下情不能上达是影响施*效率的两个重要问题,任何*府的决策都离不开充足的数据基础,不实的数据会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和决策带来怎样的影响不难想象。
三是经济数据,尤其财*数据造假,不但影响到中央财*对地方财*的转移支付规模,同时也会降低市县*府的可用财力和民生保障能力,会造成坐吃山空、捉襟见肘的窘境,严重时甚至会出现国家财*内外交困的局面。经济数据造假虽然不是老百姓导致的,但最后倒霉的一定是老百姓。
那么GDP造假的领导会负什么责任呢?
关于地方领导GDP造假,国家统计局*法司有着明确的规定,大家可以看一下。
根据《处分规定》第三条的规定,地方、部门以及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领导人员,自行修改统计资料、编造虚假数据或者强令、授意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统计机构、统计人员或者其他有关机构、人员拒报、虚报、瞒报或者篡改统计资料、编造虚假数据的,对属于《处分规定》第二条所列有关责任人员,给予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