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尚未发现蜱虫传染病例 若被叮咬出现发热及早就医
衢州新闻6月15日讯 这几天,“蜱虫伤人”的报道频频出现在媒体上,杭州也出现此类病例。不少市民打进本报热线询问我市是否有这种虫子。
每年5—10月是蜱虫活跃时期。昨天下午,从市疾控中心了解到,截至目前尚未发现蜱虫传染疾病病例。
蜱虫是媒介生物
“蜱虫叮咬后的症状一般均较轻微。”市人民医院皮肤科汪医生告诉,这是因为它本身并不具有很强的致病性。“但它是媒介生物,可通过叮咬吸血传播病原体、病*或细菌使人患病。”
汪医生介绍,蜱虫可传播多种疾病,如果携带有病菌的蜱虫叮咬了人,患者可能会感染上某些病*,继而引发重大疾病,如森林脑炎、蜱传出血热、莱姆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等。
被蜱虫叮咬病例不多见
我市有没有蜱虫?采访了市疾控中心专家,答案是肯定的。
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制科专家介绍,蜱虫大多生活在草地、农田、森林等野外环境。一般呈红褐色,长卵圆形,腹部扁平,从芝麻粒大到米粒大不等。
“一般社区内极少有蜱类生存,被蜱虫叮咬的病例一般是零星的出现,在我市并不多见,无需过分担心。”但专家提醒,近期应当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当注意做好个人防护,如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同时裸露皮肤涂一些驱避剂,如避蚊胺等。
此外,携带宠物到蜱类生活地区旅行时,除个人要做好防护,离开时要仔细检查宠物体表是否有蜱类附着。
发现叮咬后不可硬拽
“发现蜱虫及时让其脱离体表,一般不会带来大的伤害。”专家告诉,吸饱血后,虫体膨胀如*豆大小,并不难发现。”
一旦发现蜱虫叮咬皮肤,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再用尖头镊子取下,或用烟头轻轻烫蜱虫裸露在体外的部分,使其头部慢慢退出。因为蜱虫有倒钩,钻入皮肤会越拉越紧,所以专家提醒市民,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虫的头部留在皮肤内。
取出后,可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处理,并随时观察情况。一旦出现发热等症状,应当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
-链接
蜱虫,学名蜱,俗称壁虱、扁虱、草爬子、犬豆子、八脚子等,通常寄生在鼠类、家畜等体表。一般呈红褐色,长卵圆形,腹部扁平,从芝麻粒大到米粒大不等。全世界已知蜱类800余种,我国已发现110余种。中原地区常见的有长角血蜱、血红扇头蜱、微小牛蜱等。蜱一般寄生在动物皮肤较薄、不易骚动的部位。蜱离开动物后附着于草上,可叮人、吸血。
(徐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