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正药业(600267):新一轮高速增长的起点
投资要点:
我们近期参加了海正药业的股东大会,并且参观了公司的富阳制剂基地,与管理层就公司未来发展战略作了深入交流。公司未来的主要看点还是制剂业务,其中国内制剂将狠抓营销和增加多个新品种,海外制剂市场2011年之后将进入高速成长期,我们认为海正是国内最具国际化特色的研发驱动型企业,维持“推荐”评级。后续报告我们还将作进一步的详细探讨。
调研要点:
2009年业绩符合预期。公司披露了2009年的年报,实现营业收入400,347万元,同比增长25.82%;
营业利润34,280万元,同比增长42.39%;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7,250万,同比增长39.39%。
增发后摊薄每股收益0.56元。
原料药出口复苏,国内制剂增长放缓。2009年公司原料药出口销售收入达到13.5亿元,同比增长25.5%,主要源于原料药出口的复苏;国内制剂销售收入62,716万元,同比仅增长13.41%,相比于2008年同期58.48%的增速,制剂业务的增长势头明显放缓;非海正药物的销售收入为193,544万元,同比增长32.59%,贡献了营业收入的大部分增量。所有海正药品的综合毛利率为49.97%,比2008年提高2.31个百分点,是公司盈利的主要来源。
2010年被定为海正的“营销年”。相对于强大的研发实力而言,营销历来都是海正的短板,国内制剂业务增长乏力,很大程度上归咎于公司营销能力的不足,产品的销售一直落后于开发。提高营销能力是海正2010年的工作重点,公司将扩招200多名销售人员,建设多层次的营销体系,打造“整体营销”、“自主营销”和“组合营销”的多元化模式,提升市场竞争力。我们认为,公司销售络的完善和销售队伍的充实,短期内很难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更多的是对明后两年的影响。
新产品将在国内不断上市。原有老品种较弱的市场竞争力也是影响公司制剂增长的重要因素,今年公司将加大新产品的开发力度,推出多个以抗肿瘤药为主的新品种,比如多西他赛、奥沙利铂、伊利替康和吉西他滨等,其中多个品种将和恒瑞医药形成直接竞争,抢占抗肿瘤药的市场份额。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和提高营销能力,是公司扩展国内制剂业务的两大举措,我们认为,该项业务未来几年的增长有望提速。
制剂出口依然是未来最值得期待的事件。我们在2007年的深度报告《海正药业: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中详细讨论了海正从原料药向制剂转型的产业升级模式,三年来公司的管理层也在一直为此不懈努力,公司的目标是通过制剂出口,成长为国际性的仿制药公司,目前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们认为公司制剂出口的前景非常值得期待。
富阳制剂基地是公司制剂出口的基石。2007年动工的富阳制剂基地,承载了海正制剂国际化的希望和梦想,目前API 发酵车间已开始生产,我们预计明后两年制剂车间将陆续开始正式运营。建成后的富阳基地口服固体制剂生产能力惊人,高达75亿片/年,还有冻干注射液、无菌粉注射液和生物技术药制剂等,是国内最大的制剂生产基地,为将来海正大规模的制剂出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奠定在国内的先发优势,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其它企业很难与海正竞争。
高度的国际化是公司制剂出口成功的保证。多年来的业务往来,使海正与辉瑞、礼来以及欧洲的多家制药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目前已经有几家公司与海正在制剂代工业务上展开合作,这将充分发挥公司在研发和生产上的优势,完成对标准和市场的双重跨越。除了制剂代工这种低端的合作模式,公司还将与国外企业进行共同研究开发,以及向欧美市场申请自主品牌的仿制药(ANDA),逐步向国际性的仿制药企业迈进。
短期内大量固定资产投入必不可少。为完成富阳制剂基地的建设,扩大多个产品的产能,公司在近几年还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而且短期内很难产生效益,对公司的业绩增长会带来一定的压力。但是,着眼于公司未来国际化的前景,这是海正发展所必须的条件,我们预计,在2011年富阳制剂车间开工之后,公司将迎来新的一轮高速增长。
我们预估公司2010-2012年摊薄每股收益分别是:0.69、0.97和1.25元,相对于其它可比制药公司估值偏低,我们强烈看好海正的国际化道路,给予“推荐”评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