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被骗几十年 美联储没操纵金价?
更多即时操作思路关注荆楚财团空间日志:
从2013年底以来,随着监管机构对金价操纵的调查逐渐深入,不断有内幕被挖出来。先是商议决定伦敦*金定盘价的5家银行由于存在不正当竞争优势而被怀疑,接着五大行之一的德意志银行迫于压力,离场退出定价。
商业银行在金价操纵中的不光彩角色遭遇各方口诛笔伐,然而奇怪的是,拥有大部分*金储备的中央银行却一直置身于风波之外。莫非各国央行都是金价操纵的受害者?他们只能被动地根据商业银行制定的价格进行*金储备?
从客观上看,*金目前仍被大多数国家作为官方储备而购买存储起来,以维持货币和经济的稳定,目前作为货币储备的*金达到了已开采*金总量的60%。另外,仍有约25%的年产金被铸成金条、金砖存放在世界各国*府的金库里,作为预防经济危机或自然灾害的保险措施,以应付战乱与国际支付。
各国央行都是*金的直接利益相关方。而在市场上扮演沉默的羔羊,显然与美联储一贯强势的形象大相径庭。而且,美联储拥有全球最多的*金储备,金价波动自然会对其实际利益造成影响。
被动接受波动显然不是美联储的作风,在前瞻性*策大行其道的时候,并不排除一种可能性:美联储一直躲在商业银行的背后,对金价进行操纵。
*金背后的G7央行杠杆
坐拥大量*金的央行,在市场上起码称得上是过江龙。近几年,且不说新兴市场的央行大量收储支持金价走高,投资者理应记得,去年此时塞浦路斯央行曾经放话为了还债将出售一些*金储备。风声一出,*金市场立即一片血雨腥风。这说明,央行无疑拥有干预*金市场的能力。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虽然*金从法理上被剥离了货币属性,但依然是靠谱的财富象征。对于这一点,所有的央行都没有忽视。上一届美联储全体成员:中间为前主席伯南克。最右边为现主席耶伦
从传统上讲,央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发售自己的*金储备,以达到操纵价格的目的。
上世纪60年代,西方七国(G7)的央行都曾在伦敦市场上出售*金。后来,美联储的*金储备从二战后的2.5万吨降至8100吨,大规模抛售难以为继,于是,各国央行采取了更加隐蔽的方法干预市场:开展*金租赁和在期货市场上进行干预。通过这些途径,央行不必直接在市场上操作,往往是通过投行的衍生品交易就能达到价格控制的目的。
英国经济学家皮特沃波顿称,在大宗商品的期货市场上,货币有虹吸效应,衍生品出现的目的就是为了操纵市场,而央行巧妙地利用了投行和衍生品工具。
以前自由派在对付*府的货币暴*时,有力的口号之一是你无法印刷*金,但在金融创新的大环境下,纸*金已经被印刷出来。同时,在金融工具的重重掩护之下,高杠杆率使纸*金类似于债券甚至是货币,而且其发钞权从央行转移到了更为灵活的投行那里。
目前的*金市场就是这样,以美联储为首的央行可以操纵,虽然金价也在上涨,但放在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长线上,与通货膨胀相比却没有多大优势。因为在衍生品市场上出现了太多的虚拟*金,买卖方都脱离了实物交易的*金,基本面的影响被逐渐剥离。在这种情况下拥有*金储备的央行,能够将交易杠杆最大化的运用。
而与衍生品市场上其他大宗商品不同的是,无论是能源还是农产品或者基本金属,他们在经过重重的金融包装后,最后会在终端消费的领域表现出来。
而*金则不同,工业用途的*金只占*金总消费的大约十分之一,这意味着大量的*金只是在储备系统里自我循环,这无疑大大增加了金价被操控的可能。我们的模型重点在于资本回报率、每股销售增长、每股股息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