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居山林是当代城市居民的普遍向往。
居住在城市中的人,都会在某一刻憧憬诗与远方,相反,那些本身就居于乡野,单纯质朴的老乡们,却又在向往着都市的绚丽繁华。
什么样的状态,才能满足所有人的居住想象?
我们的邻国新加坡,干净,便利、高度城市化,在此前提之下,它们却无时不刻不在追求城市与大自然的平衡,它们建设起“花园城市”,可以说是社会对于人类“栖居山水“习性的一种现代化解决方式。在成都,我们能否找到这样思考的建筑?
星耀樟宜,新加坡
新加坡建筑关键词是绿色
本期《论售楼部的自我修养》,我们将带你去探究德信弘阳·湖畔云璟售楼部,在此之前,德信在杭州以“致敬城市、致敬土地”的理念建设出德信·西湖云庄,项目传承中式院落层叠之美,采用坊巷规制,借鉴江南里巷空间美学,将杭州本土里巷生活还归了西湖云庄的社区居民。以本土共生为信念的德信,将会在成都交出怎样的答卷?
德信·西湖云庄
正巧,成都也在朝着“花园城市”迈进。我们不妨从居住的角度去看看“栖居山水”的另一种答案,看看湖畔云璟是如何承载成都人所向往的好山好水,以及关于理想居住环境的“落屋”状态。
第二期,德信弘阳·湖畔云璟
关键词:回归、共存
湖畔云璟入口
镜上摄
影
成都天府新区,常常被两个状态困扰,第一种状态是忙碌,川流不息的人潮,让这里成了生活的反应词。而另一种状态是孤独,天府新区中大片还未开发的地块,将社区分割成孤岛,“生活”一词在此绝缘。
成都人喜爱山水,性格悠闲,镶嵌在天府新区的兴隆湖,此刻却没有人声鼎沸的烟火气,满载各种商业大楼的它,将上班作为主线剧情,这种状况在成都实在少见。
就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兴隆湖畔,临近鹿溪河生态区的位置,矗立起一片造型独特的建筑。它的白色幕墙将建筑内部紧紧包围,覆于之上的铝制材料相互链接,间隙中透出些许暖光。也正因这些光芒,环绕建筑四周那些本该归于黑暗的山林,被照映出大自然本来的美感,为建筑赋予独特的空旷、寂静与孤独美感。
这便是德信弘阳·湖畔云璟,作为区域中稀缺的住宅项目,它肩负起了让居住回归社区的责任。
湖畔云璟入口
镜上摄影采用层叠手法,神秘感十足
湖畔云璟的外部入境部分由幕墙、跌水树池、以及旋转楼梯组成,它们所构建出的横向界面,将项目内部与外部隔绝开来,并相互延伸折叠建立起一堵神秘、内敛的精神屏障,由此而入,豁然开朗,这种神秘感让参观者更容易被导入整个空间的情绪之中,我便是其中一人。
为什么要使用彩虹色的旋转楼梯?据设计师介绍,他们是想通过彩虹旋梯营造出一种由霓虹都市走入山中园林的穿越感,以这个过程,让人们有一种环境和心态上的变化,借由“上楼梯”过程,将来自都市的烟尘抖下,转换为生活状态。
彩虹色旋转楼梯
镜上摄影从未来走到园林中
保持着好奇心,我循着楼梯而上,转过彩虹色旋转楼梯的最后一道弯,大片的绿色如脱缰野马开始在我脑内撞击,这种由神秘过渡到惊喜的过程,着实让人愉悦。据介绍,这个区域被称为“游林”,蜿蜒的曲折步道与周遭的乌桕林的结合,打造出一个能够让人逐渐步入的安静空间。
“游林”中有25棵乌桕树,它们由设计师驱车公里,跑遍浙江、湖北精挑细选而来,这些树木与步道中的艺术装置、微景观,共同构建出以弧形为主题的山中秘境,设计师用这样既温婉又人文的方式,将山水的概念传达到参观者心中,人们在此驻留冥想,感受人与自然的共鸣。
行走于步道之中
镜上摄影鼻腔里是泥土与树木的香味
踏上游林区的步道眺望,我才发现示范区采用了非常独特的庭院设计,幕墙之后的部分建立于小山坡之上,与示范区外的马路形成了高低落差,而售楼部本体便建立在这世外桃源般的环境里,漫步其中,你便能慢慢体会建筑所要传达的与自然共生呓语。
这种设计手法在成都并不多见,好处不言而喻:原本项目与市*地面就拥有一定的高低落差,其主要原因是地块本身就是一座小山坡,园林设计师表示,为了不破坏这样的环境,同时能够保持项目地块的原始面貌,他们使用了“山中园林”的概念,这样既能够保持环境完整性,也能够提高营销中心的美学高度,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既满足了在地人文属性,也满足了商业性。
示范区建设在山坡之上
如同山中秘境
镜上摄影如果说山林是自然的呓语,那流水便是自然的诗歌,穿过“游林”我们便能看到水域,大面积的黑色石材下沉,穿梭在绿色的山林植被之间,在仿造枯山水的手法下,石材表面被流线型线条分割,伴以一层薄水流淌,在此处瞭望,便能体会这山水之间呈现出一种奇妙漂浮感。
雅致的前厅水景
镜上摄影走完湖畔云璟的园林区域,我有了一种被静静包裹在山林植被中的感觉,项目通过入林的过程将整个引导变成了一种“游园”,参观者再也不是漫无目、一无所知的前往售楼部,而是通过园林空间的巧妙心思,被赋予了一个故事主轴,这种手法让参观者在不同场景的空间转换中,建立起“好奇-动身-惊喜-驻足-冥想-感动”的过程,与空间达成心理上的契合感,让每一个人都能有一种“落屋(回家)”的感觉。
湖畔云璟的售楼部本体
镜上摄影也许是紧靠兴隆湖的缘故,湖畔云璟的售楼部主体给人一种强烈的“湖居感”,整体依靠着庭院中的水景建设,大片落地玻璃能够将前院水景观收入眼中,建筑表面则采用菱形幻彩铝板,打造出绚丽的几何迷宫。
“这样的设计是因为我们项目如同生长于天府之地的璞玉,如今如钻石般破土而出,坚硬纯净又具有标识性。”工作人员向我介绍道。
洽谈区与水相接
镜上摄影走进接待大厅,顶面的水纹不锈钢与鱼形态的艺术装置相互呼应,演绎着出水游鱼的戏码,为了强调项目本身的“湖居”属性,工作人员介绍道,他们距离兴隆湖只有米,骑车5分钟便可以到达,同时也是少有的能够俯瞰兴隆湖的商业住宅项目,而附近更是有鹿溪河生态区作为“社区之肺”,可以看出,整个项目都朝着满足都市人“依山傍水”的梦而造。
“游鱼的元素是整个项目的主要表达式,我们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将项目所展现的生活传达给每一个参观者,在售楼部的使用中,更加强烈的让参观者们明白自己所向往的,并贯穿始终,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够回归生活、回归自然。”设计师说。
洽谈区沿用了空间的“游鱼”主题,并将园林中的弧形设计延续到了室内空间中,以游鱼和气泡串联起整个内部空间与外部的链接,既大气又浪漫。配合大面积的落地玻璃,将室外的绿色收纳进室内。使用者在此落座,不止能接收到湖居的惬意,更能体会忘乎山水间的悠然自得,人们对家的幻想,也将由此展开。
游鱼是贯穿空间的主题
我最喜欢的区域是洽谈大厅的一侧的儿童区,以小熊为主题的儿童区与其它区域相比,色彩方面使用的更加艳丽大胆,水纹不锈钢与气泡元素也延续到了这个空间之中,孩子们在海洋球和积木的陪伴下,能够愉快度过整个下午,空间的趣味性、实用性以及它本质上的快乐属性,让我着迷。当然,这里山水属性也并不稀缺,毕竟蹦床和海洋球便是属于孩子们的山水。
儿童空间
在游览湖畔云璟的过程中,我想起了海德格提出的“诗意地栖居”概念。如他说,建筑并不只是满足功能性,人们需要的是“栖居“而非“居住”,这是一种“人在大地据以存在的方式”,而在现代建筑的冲击之下,城市绿地被蚕食殆尽,原本的田野,如今被铺上砖瓦,对于人类来说,栖居早就成为一件难以实现的事,所以建筑应该留给人最基础的幻想空间,同时也必须做到能够将周遭的环境汇聚成一个让人“诗意地栖居”的地方。
湖畔云璟在“诗意地栖居”上下了不少功夫,从园林到售楼部内,它都试图用一种“回归”、“共存”的手法来诠释整个作品,不管是将“山中园林”的概念植入示范区、保留地块本来面貌,还是以“游鱼”元素穿插在售楼部中,都可以看到整个项目所要表达的,也既是“诗意地栖居”的生活方式。
镜上摄影人与社会、与自然间的和谐,在生活中反复提起。仅仅是满足“栖居”梦想,已经很难。我们为何还要去反复讨论这个问题?
德信作为一个来自杭州的地产商,在成都以“非存在”的回归姿态出现,湖畔云璟建筑语言中所表达的“与成都共生”态度,是一种对大自然保持敬畏、对人文环境保持谦卑的情节。当杭州的山水之意与成都的山水之形共存,以这种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的方式,最终将会把生活的尊严还给每一个人。
不过,单靠建筑之美让社区生活回归在地文化,这未免也太过空泛。激活社区的方式千千万万,而存在于建筑之后的运营,是重中之重,当我们着力于物业服务、小区业态、业主生态的构建,以离人最近的方式,去满足社区居民的”栖居“梦,这可能才是如何让社区居民回归生活并与生活共存的思考方向,值得一提,我们可以从德信地产的落地项目舟山府的”彩虹桥“社区计划中,看到德信地产在建筑之后的思考,也希望德信能够以湖畔云璟项目给成都居民带来一个真正的“落屋”状态。
也许在未来,我们将会以每一栋建筑为圆心,去构建一个个小小的栖居生活圈,再由小圈变为大圈,最后让城市回归我们最初的本能。
回到一个依山傍水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