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汽野马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用心理学解读小英雄托托里自利性偏差
TUhjnbcbe - 2024/2/24 8:42:00

生活中,当你获得了成功,你会把功劳归于自己还是别人?当你遭遇了失败,你会把错误归咎于他人还是自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我们总是偏向于把成功归因于自己,而在寻找失败的原因时,把错误推给他人。

电影《小英雄托托》里的主人公托托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把生活中的不幸遭遇都怪在邻居阿尔弗雷德身上。托托的一生是不幸的,年幼时,飞行员父亲意外去世,姐姐丧生于火海;长大后,托托曾陷入一段甜蜜的爱情,但当他们决定私奔时,女友却离托托远去。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时,我也认为命运对托托极不公平,让他遭遇了这么多悲惨的事。但当我再看第二遍,我发现,托托的命运是自己一手造成的。终其一生,托托都活在“自利性偏差”的影响中,把自己当成一个受害者,但到了年迈时才幡然醒悟,造成自己不幸的元凶,正是自己。

“自利性偏差”是什么?它有哪些表现?我以托托为例,在文章第一部分进行详细阐述;在第二部分,我将结合“归因理论”,谈谈“自利性偏差”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文章最后,我将结合《小英雄托托》和心理学知识,谈谈我们怎么做,才能免受“自利性偏差”带来的负面影响。

《小英雄托托》电影海报

01、托托身上的“自利性偏差”到底是什么?这种心理会让人把导致失败的原因归于外界,抱着“受害者”心态过一生

美国专栏作者戴夫·巴里曾说:

无论年龄、性别、信仰、经济地位或种族有多么不同,有一件东西是所有人都有的,那就是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相信,我们比普通人要强。

戴夫·巴里说的其实就是一种“自利性偏差”,这种心理是人的一种自我防御机制,用以保护自己的自尊心。人在有意或无意中,认为自己比普通人更优秀,习惯性把成功的因素归于自己,把失败的原因推给他人。

举例来说,当一个孩子考试没考好,他可能会说“试卷太难了”,而不是“我不行”。把考试没考好的原因归为试卷难度大,一方面可以掩盖自己不够优秀的事实,另一方面可以为粗心、努力程度不够找借口。

“自利性偏差”可以说是人的本能反应。只要犯了错、事情没做好,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是“不是我的原因”,然后从寻找导致这一结果的外在因素。而成功做成了一件事后,大多数人会对内归因,认为“我真是太厉害了”。

“自利性偏差”情有可原,但是如果一个人经常受“自利性偏差”的影响,就会以偏概全,无法客观地看待事实真相和自我能力。久而久之,习惯性为自我开脱,推卸责任,在这个过程中把自己当做受害者,受困一生。

童年时期的托托和邻居阿尔弗雷德

那么在《小英雄托托》中,托托的“自利性偏差”是如何体现的呢?

某一年生日,阿尔弗雷德的生日礼物是一辆可以坐、可以开的玩具汽车,而托托的礼物的一个拳头大小的汽车模型。托托把生活中的不如意,医院被错抱了,他应该过上阿尔弗雷德的人生。托托让姐姐艾利丝烧了阿尔弗雷德家的超市,以证明姐姐不爱阿尔弗雷德。艾利丝二话不说就拿起汽油桶往阿尔弗雷德家去,最后不幸丧生于火海中。托托便把姐姐的意外死亡归咎于阿尔弗雷德。成年后的托托遇到了心爱的女子依芙琳,在托托的追求下,两人坠入爱河。但一次偶然的机会,托托发现伊芙琳已婚,丈夫正是自己曾经的邻居阿尔弗雷德。托托又一次抱怨:阿尔弗雷德毁了我的人生。在“自利性偏差”的影响下,托托一直在心里与邻居阿尔弗雷德暗暗较劲,并且把一切失败、不幸都归咎于邻居,不曾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正因为如此,托托对邻居一家一直怀恨在心,一生都活在阴影之中。

在我看来,面对某一事件,我们选择把原因归于自己还是外人,会影响到我们之后处理事情的态度。久而久之,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影响到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也是为什么有的人能够发现自己的问题,及时改正、进步,而有的人只会抱怨别人、原地踏步。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顺利的,或是不如意的。有不少人在无意中受“自利性偏差”的影响,把错误和问题都归咎于他人,陷入自己是“受害者”的思想怪圈,郁郁寡欢、惶惶终日。“自利性偏差”对人的生活影响很大,值得大家引起重视。

托托对阿医院被调乱了

02、托托为什么会深陷“自利性偏差”?透过“归因理论”和“归因偏差”,理解这种心理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大多数人在遭遇失败时,会倾向于从外界寻找原因。这是因为,人的潜意识当中是为自己服务的。把失败的原因归于外界因素,可以掩盖自己的能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维护自尊和自信。

当托托看到自己家庭条件一般,父亲意外去世;而邻居阿尔弗雷德却家境优渥,要什么有什么。他内心产生了一种不平衡感,但他没有能力改变现状,他就把自己生活不如意的原因归为“医院被抱错了”。当姐姐艾利丝因为托托不合理的要求而意外丧生火海,托托没有能力救出姐姐,就怪罪到阿尔弗雷德身上。托托与阿尔弗雷德的妻子伊芙琳发生婚外情,对于伊芙琳的不辞而别,托托束手无策,只能再次抱怨自己的人生被阿尔弗雷德毁了。说白了,托托会陷入“自利性偏差”,主要是因为他无力改善不如意的生活,但若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便是承认自己的无能。所以,为了掩盖自己的无能,他把原因归于阿尔弗雷德。在不经意中,托托扭曲了事实真相,并一直沉浸在自己创造的幻象中,不愿走出来。

托托让姐姐证明她不爱阿尔弗雷德

其实,托托身上出现的问题,主要是受其归因方式的影响。社会心理学家海德于年提出归因理论,他认为:

事件的原因无外乎有两种:一是内因,比如情绪、态度、人格、能力等;二是外因,比如外界压力、天气、情境等。一般人在解释别人的行为时,倾向于性格归因;在解释自己的行为时,倾向于情景归因。

举例来说,一个人上班迟到了,在解释的时候倾向于情景归因,比如堵车了、下雨天打不到车,而不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反之,如果有个人跟他约会迟到了,他倾向于性格归因,比如对方不够尊重自己、不重视这次约会等等。

从海德的归因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自己不好的行为,我们往往喜欢从外界找原因。也这是托托为什么会陷入“自利性偏差”的原因。此外,有心理学家在海德的基础上,提出了更深刻的观点:行为者与观察者的归因偏差。

行动者对自身归因不同于他人对此行为的归因。虽然,双方认知到的是同一个行为,但是行动者倾向于把成功原因归为个人,把失败原因归于情境;而观察者则会更多把成功原因归于情境,把失败归因于个人特质。

还是以迟到为例,如果是我们自己迟到,那么作为行动者,我们会把失败原因归于情景(下雨、堵车等);如果是其他人迟到,作为观察者,我们则倾向于把失败原因归于个人特质(不尊重、不重视、做事拖拉等)。

再举个例子,以考试考得好为例,在解释自己考试考得好时,作为行动者,我们会把原因归为自己(学习努力、认真聪明等);如果别人考得好,作为观察者,我们会把原因归为情境(运气好)。这主要是因为行为者和观察者看待事件的角度和态度不同。

就像《小英雄托托》里的托托,他在面对所遭遇的失败时,作为行动者,他倾向于把原因归于外界情境,认为是阿尔弗雷德毁了自己的生活。

生活中,我们很容易陷入“归因偏差”,所以当我们遇到某件事情、评价某个事件时,一定要站在不同的角度上全面地看待。避免因为“归因偏差”,而出现以偏概全的情况。只有站在不同的角度,才能更客观地看待他人和自己。

托托与姐姐艾利丝

03、如何才能免受“自利性偏差”带来的负面影响?结合《小英雄托托》与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分享三个方法

“自利性偏差”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不良影响。我们该如何做,才能避免陷入“自利性偏差”呢?在这里,我结合托托和心理学知识,为大家提供三个方法:

1.跳出“确认性偏差”,打破自我假设

确认性偏差指的是:

一旦人们形成先验信念,他们就会有意识去寻找支持或者有利于证实自身信念的各种证据,有时甚至会人为地扭曲新证据。这种情况下,人们不仅避免了后悔带来的痛苦,而且这些证据对自身信念的支持更增添了他们的“过度自信”。

举例来说,小明认为同桌讨厌自己,他就会刻意去寻找支撑自己观点的证据。同桌放学没等小明就先走了、在走廊上碰到小明没有主动打招呼,都有可能成为小明佐证自己观点的证据。但其实,不管小明找多少相关的证据,都不能佐证同桌讨厌小明的假设。

就像《小英雄托托》中的托托,从童年起,他就假设自己与阿尔弗雷德互换了人生,觉得自己的人生被阿尔弗雷德毁了。在日后的岁月里,托托一直在寻找相关的事情佐证自己的假设。“确认性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自利性偏差”带来的负面影响,陷入自我假设的人常常无法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所以,要想不受“自利性偏差”带来的影响,首先要跳出“确认性偏差”。在生活中,不要扭曲事实,不要去佐证一个无谓的假设。只有打破了自我假设,才不会去寻找片面的证据,才不会为自己的痛苦、失败寻找借口。

托托与阿尔弗雷德讲话

2.调整情绪,打破“野马结局”

野马结局指的是,如果因为小事而大动肝火、情绪暴躁,最终会伤害到自己。野马结局告诉我们,外界发生的事其实并不能伤害我们,真正对我们形成伤害的是自己对这些事件的态度和情绪。

《小英雄托托》中,阿尔弗雷德家境优渥也好,家庭贫困也罢,这些都是与托托本身无关的外在事件,原本是无法对托托造成伤害的。但是,在面对阿尔弗雷德的时候,托托的嫉妒心在作祟,并把自己过得不好的原因归咎于阿尔弗雷德。因为一些莫须有的小事而大动肝火,最终毁了自己的人生。

生活中,我们难免遇到不开心、不如意的事,如果处处计较,情绪肯定会变得暴躁。在情绪不稳定的情绪下,我们所发表的言论、做出的决定,大多数都是不客观、不合理的。

所以,要想不受“自利性偏差”影响,在面对不如意时,我们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避免情绪过于激动,更不要在情绪不稳定的情况下去分析事件原因,因为这时候,我们往往容易把过错推给他人,或是盲目否定自我,这些都是不可取的。

童年时期的托托一个人坐在沙发上

3.巧用“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理,平衡现实与期待

“酸葡萄”心理指的是对于自己得不到的东西,我们会说它是“酸”的,以此自我安慰。“甜柠檬”心理则与“酸葡萄”心理相反,指的是对于自己摆脱不了的东西,我们会倾向于说它是“甜”的。

乍一看,这两种心理都是在自欺欺人,其实不然。如果将两者结合,实现巧妙地转换,会有神奇的效果。让我们既不沉迷与对他人的歆羡中,也不会活在盲目乐观的自我安慰中。

托托一直都很羡慕邻居的生活,但令托托意外的是,阿尔弗雷德说自己羡慕托托的生活。因为托托一直自由自在,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如果托托能够调整自己的心态,巧用“酸葡萄”心理,把阿尔弗雷德的家庭、财富、社会地位看做“酸葡萄”,就能克服自己内心不合理的期待。同样,如果托托能够巧用“甜柠檬”心理,更乐观地看待自己拥有的东西,也许就能悦纳自己,改变人生。如果能平衡现实和期待,托托也许就不会陷入“自利性偏差”了。

每个人的出生不同,拥有的东西也相差甚远。如果一味地羡慕别人,对自己拥有的东西置若罔闻,我们的幸福感就会降低。所以,不妨试试用“酸葡萄”心理去看到那些可望而不可得的东西,适当降低心理预期;用“甜柠檬”心理去看到我们已经拥有的东西,从而获取自我满足。如果能平衡现实和期待,我们就不会盲目地把过错推给他人,把功劳全揽了。

托托、姐姐、弟弟三人在看电视

写在最后: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或好或坏,或成功或失败。重要的是,我们要跳出事件表面,深入客观地分析事件产生的内外因素。理性地看待自己的不足,对自己保持一个清晰的认知,只有这样才能免受“自利性偏差”带来的影响。

为了让大家避免“自利性偏差”带来的不良影响,我结合身边的案例和心理学知识,提供了三个方法:跳出“确认性偏差”,打破自我假设;调整情绪,打破“野马结局”;巧用“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理,平衡现实与期待。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1
查看完整版本: 用心理学解读小英雄托托里自利性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