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效劳动大盘点
不知是年龄的关系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总觉得活是越干越累。问问别人,也都有同感——工作太累。一些青年教师则说:“你们还行,快退休了,我们什么时候才是头呀。”下岗是很多人担心而又无可奈何的事,这很好理解;而在岗却又厌岗的情绪成为很多人的一种通病,就不太好解释了。放假了,没有什么事,从难以忍受的劳累的深渊一下子升起到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悠闲云端,也有点不太适应。一个学期过去,交了总结,可是总结里写了些什么,交上之后就忘了。反正也是闲着,我就认真地在想一想一个学期的工作,再写一篇总结——重点是找一找正常总结里不能写的事情,也算是聊以混日子吧。一开学,总要开几个会,然后就是写计划。当了几十年教师了,深深体会这计划就是一件多余的事。别人我不知道,我自己是从来没有按计划做这一个学期的工作的。开学初把计划交上,计划里写了些什么也就忘记了。这一个学期的工作照样做下来,照样做得不错。如果假设一下,天天看计划,严格按计划做每一天的工作,是不是会更出色呢?不会,而且相反。因为学期初根本就不知道这个学期里会遇到什么事。至于有教科书,要按大纲讲课,这更不用着我们自己写计划了。既不知道学校对一个学期的工作有什么打算,更不知道将会遇到什么样的情况和变化,却能写出有具体指导意义的计划,那才是怪事。况且学校每周都有工作安排,教师按照去做就是了,谁还理睬写过的计划?而且每个教师都要写自己的计划,而且每个教师都要写几个计划。据我所知,很多教师都是把以前的计划改一下日期就打印出来交上去的,甚至自己都不知道计划里写了些什么。写不写这样的计划有什么区别吗?因此可以说这是无效劳动。每天上班都要签到,一天两次。签到时要写上自己的名字和到校的时间,然后专门由一个教师来统计这张签到簿,就得出了出勤情况。写上到校的时间有什么用呢?校长决不会每天都看每个教师是几点几分到校的。就算有统计,也不会把提前到校的时间累加起来,给个什么奖励,提前到校的和按点到校的效果都一样——正常出勤,没有迟到。所以写不写到校时间结果是一样的。而且已经有一个人专门负责统计出勤,让他在门口看着就是了,何必让每个教师都要写一次自己的名字呢?也许说班主任要提前到校,写上时间可以知道他是不是提前来了,可是每天都有带班的领导,班主任是不是提前到校,他还不知道吗?何必让班主任再自己写一次?还有更多的科任教师,还有二线教师,他们写到校具体时间有什么意义呢?(我倒看见有的班主任7点到校,却写上6:30,可见形式主义就是自欺欺人的。)不知是谁做的规定,每星期全体教师要集中学习一次。单周是*治学习,双周是业务学习。学习总不是多余的,谁都需要学习。集中起来共同学习,也许是为了学校的整体工作,为了全体教师的共同提高,其作用不可否认。但是如果组织者有限(眼光、能力、水平),那学习的效果就可能打折扣甚至有副作用。现在又不用集中的形式了,改为把学习内容打印出来,发给每位教师,然后再抄到各自的学习笔记上。每个教师抄得怎样,没有人管,反正抄了就行。常常是某位领导从上找到一个资料,印发给教师。领导很轻松地就“主讲”了某个主题,受苦的是教师们,因为打印几大篇材料很轻松,但要抄到笔记上,却要费几节课的时间,而且学习的内容往往和教师关系不大,真是又累身又累心。还要写上某年某月某日在某地方某人主讲的字样,全是假的。强迫自己写不愿意写的东西,那感觉谁都清楚,而学习的效果也都心知肚明。这样的“学习”显见没有什么意义,那抄的笔记是给谁看的呢?给来检查的领导看的。可是来检查的领导看到这堆得像小山一样的笔记,我决不相信他有耐心一篇一篇地看下去。有时几个星期没抄笔记了,教师感觉很轻松,可是临近检查时,要一次把几个星期的“学习”笔记全补上,那也是不小的负担啊。打印一份再抄写一份,又要浪费多少纸张和本子。这种费时费力,累心累身,又没有效果的“抄笔记”是不是无效劳动?教师之间互相听课是一种很好的切磋交流互相学习的方式,但是要求过了份,就成为为了听课而听课的形式,没有实际意义了。现在的领导也许是觉得教师们的工作太轻松了,要求在完成本职工作外,每周还要听两节课,并写听课笔记——领导要检查的。单说一周听两节课,确实不多,很容易就完成了,但是放在一个学期的工作流程中,就成了一种很重的负担,等于增加了几十个课时的工作量,教师们常常有应接不暇的感觉。于是为了完成听课任务,就只好投机取巧,比如“听教案”(把别人的教案拿来,抄在自己的听课笔记上)、“听听课笔记”(直接抄写别人的听课笔记)。试想,这样的“听课”还有什么意义呢?做表面文章早已经是现在很多学校美化自己工作成绩的一个法宝。不管实际工作做没做,材料却都是齐全的。工作做没做没关系,材料有了,成绩就有了。做表面文章当然是为了给上级看的,是应付检查用的。虽然实际工作一点一滴也没有做,但是计划、过程记录、参加人员、实际效果等等却都写得天衣无缝,使不明真相的人不得不承认他们的“工作”做得好,于是合格、先进、样板、标兵也就诞生了。在迎接的各种检查中,“普九”要算是最重要的了,所以为了在检查中不出问题,要提前几个月就作准备。那准备迎检材料的场面可以让你明白什么叫全力以赴,什么叫重中之重。几个月的时间里,要有几个人专门准备材料,他们起早贪黑,废寝忘食地照单制作(需要的材料上级都列出了单子,可见对此上下也是心照不宣的)。有时甚至十几个人整个一个假期不休息。学校为此要付出多少人力物力财力,可想而知,我甚至觉得做这样表面文章所费的力气比实际做这些工作所费的力气还要大。而检查的到来时,看着堆积如山的材料,照样是心领神会,照样是象征性地看看,决大多数的材料根本连动都没有人动。有时学校领导事后也说:早知道不看,何必费这么大劲儿呢?最近十年来,一直提倡学生减负,教师充电。学生的“负”没有减下来,教师的“充电”确是名目繁多了。最让教师头疼的是“个人专业发展”和“课题研究”这两项。教师需要提高,这是毋庸质疑的,研究课题,也和教师的工作密切相关,但是因为引导和评价不当,就使这些变成了形式,变成了教师的负担,变成了无效劳动。凭心而论,决不是每个教师都有研究课题的能力,课题研究应该是专家学者的事,教师是实践专家学者研究的成果的。现在要求每个教师都要有自己的研究课题,不仅增加了教师的负担,也减低了课题的价值。当然,个别教师是有能力研究课题的,也确实有教师在坚持课题研究,而且有成果。但是经过潜心实践,呕心沥血写出的研究报告,和随便找来,不知所云的所谓课题研究报告一同交上去,一样对待,这就说明领导要求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动机很模糊,不管什么课题,研究的程度如何,只要有就行,只要写出报告就行,这样的课题研究是不是也流于形式了?当然,如果教师能认识到这样的研究有利于自我提高,增强竞争能力,不在乎领导怎么评价,那就又当别论了。我们的教育改革不知是玩的什么套路,不是走极端,就是走相反。比如不能讲师道尊严,要讲师生平等,结果就把学生抬上了天,谁也不敢管了,竟然出了因为管学生校长教师被家长杀死的事件;要给学生减负,结果是越减学生的负担越重。考试也是如此。我们反对应试教育,要向素质教育过渡,结果却是考试越来越严格,越细致,越被重视起来。考试虽然改成了“测试”,可是看不出和考试有什么不同,甚至成了学校一切工作的核心。每个学期,平时的大小测试不算,期中和期末考试的隆重程度已不亚于高考。学生串班,教师串校,单人单桌,双人监考,试卷封钉、批阅、合分,程序严谨,如临大敌。这无疑给教师增加了很大的劳动量,每一次考试下来,教师就像被扒了一层皮。而且,自己给自己的学生考试也搞得这样严肃,是不是对自己平时的教育教学效果不自信?是不是对自己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文化学习的不信任?我在监考时却看到,学生其实连作弊的动机都没有,对考试成绩大有“由它去吧”的气概,学校对考试的严格要求,完全是自作多情。到了期末,要写总结和论文。这应该是很正常的,但是长时间的经历,仍然觉得这里面有很多无效劳动。总结要对应着学期初的计划写,计划中说你要做一件事,总结中就写你做了这件事,至于整个学期里实际做得怎样是无所谓的,编就是了。领导看总结写得好坏,只看长短,写得越长越好。有一次期末总结会上,校长对教师的总结做了评价,根本不讲内容写得如何,和实际工作关系如何,只要写得短的,就判为不合格,要拿回去重写。教师回去后多编几件事,多写几百字就过关了。所以教师们也养成了习惯,写好一个总结,年年可以用。如今办公条件也先进,有了计算机,写好的总结保存起来,要用时改一下时间就行。和前面提到的计划一样,是名副其实的千人一面,千篇一律。论文呢?更好办了,到上一查,各种论文应有尽有,找一个打印出来,交上就是。听说有的教师在打印时只字不改,甚至连址都打上了。教师的这种做法当然不好,但他们没有办法,因为实在写不出像样的论文,多数教师心里也没有什么话要说,只好这样糊弄领导,因为你不交一篇“论文”,考核是要扣分的。用这样的办法应付这样的无效劳动,也是一种策略。如果你认真起来,真要实实在在地去写总结,那可惨了。教师的工作性质就是年复一年地重复,可你非要写出新鲜来,非要写出没做过的事情来,那就得说假话,而这种“说假话”对于性格古板的教师来说,实在是一种不轻的劳动。还有隔三差五地开会,本来不大的事,也要把教师都集中起来,正在忙碌中的教师就要放下手中的工作,东楼西楼地乱跑。还有填表画表之类,也多是形式。举个教师自评互评的例子:发下一张表来,上面有全体教职工的名字,又有很多项目,又有很多等级,要教师在相应的空格内画对勾。多数教师是根本不看内容,不看人名,只是沿着一列空格一画到底的。是教师没有主人翁意识吗?是教师不想使用自己的权利吗?是教师没有觉悟吗?不是。因为我知道,虽然在一个学校里,很多教师也互相不了解,无法评价;也有害怕得罪人的因素;也有认为这不过是走形式,画与不画一样的因素。这也是多年来形成的习惯了。还有其他一些可做可不做的事,经常要牵扯教师的精力。只要领导有个想法,就够教师忙活一阵子的。而且,教师这类事情做多了,就要有人专门管理、统计、检查、收发,所以学校就要增加一些二线教师。以前学校只有一个教导处,一个主任,工作也搞得不错,现在不仅增加了一个*教处,而且每个处要有两三个主任,每个处都要有一两个干事。这样,学校增加了多少非教学人员?而实际的工作效果又怎样?其实现在教师要做这么多无效劳动,就是因为领导太多了,他们闲着无事,就要给教师找麻烦,以显示他们存在的必要和工作的重要。还有一些零碎事,就不一一评点了。有些劳动对于一部分教师来说是有效的,而对于另一部分教师来说是无效的。盘点出这些,似乎有点明白了,如今工作觉得累,除了工作难度加大,心理压力加大,竞争形势激烈的因素外,还因为做了许多没有用的工作,空耗了体力和心力。所谓无效劳动,其实就是可做可不做的事,做了却没有实际意义和实际效果的事。谁都有这样的体会,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最累。做愿意做的事,身体是累的,但心情是愉快的;做不愿意做的事,累身更累心。我们不能要求领导安排的工作都十分妥帖,谁也不能保证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十分重要,但是我们少做一些明知道是没有意义的事不好吗?让我们的教师少受一点心理的折磨,节省一点体力,多做一点有意义的工作不好吗?既然做了的事就尽量使其有实际效果不好吗?赞相关美文阅读:·麻辣烫·盼望领导春节不下乡·是谁,在阻止官员的财产公开?·官方调查称阳明滩大桥坍塌乃超载车辆所为·争光还是丢脸·难道偏远学校是“避暑胜地”吗?·亮给卡梅伦的*牌·是麻雀就不跟雁飞·中国三大移民浪潮之一《下南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