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敬伟:中国500强榜单释放出的喜与忧
2009中国企业500强5日发布,中石化、中石油和国家电公司排名前三位。工行、中移动、建行、人保、中行、农行、中化集团分列第四位至第十位。(9月6日新华)中国500强强势出台,让人眼前一亮。首先,中国500强的营业收入总额有了大幅提高,总额达到26万亿元,比上年提高19.7%,入围门槛首次突破10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13.21%。其次,中国500强对公共财*的贡献居功至伟,占全国税收总额35.2%。其三,拉动了海量的就业机会,吸引就业人数2581.99万人,同比增加128.60万人。不过,尽管中国500强的表现可圈可点,但也存在着一些惯性隐忧。从这份榜单上看,“石化双雄”和国家电独占前三风流,紧随其后的也是大型国企。整个榜单,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更是占了60%以上,民营企业依然孱弱。这种企业所有制上的不平衡,说明了中国500强的利润获取管道靠的是*策支持、行业利润和资源性利润。尤其是前三的“石化双雄”和中国电,长期以来被人视作垄断行业,不仅享有国家配置下的垄断价格之利,而且在亏损时还能享受财*补贴。因此,这些企业并未处于市场化生存的残酷中,而享受着旱涝保收的特权。据9月6日中新报道,自国家发改委8月12日发布公告就《反价格垄断规定(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以来,石油行业是被提及最多的行业之一。而从今年形成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以来,每次调整,无论涨还是降,都导致全社会对“石化双雄”的诟病。处在500强前十的国有银行也是如此,人们对于银行业的服务质量、乱涨价之风等颇有微词。有垄断嫌疑、得不到民意认可的高利润,既不是管理利润,也不是市场竞争利润,如此利润越高,反而越发凸显出这些企业依靠*策而非市场的硬伤。可见,中国500强并非真正的“强”,而是表现在数字意义上的“大”。所谓“客观地讲,500强更像500大。”(国资委主任李荣融语)一言道尽这份榜单的本质。正确的解读应该是,中国企业500强目前正处于“做大”的初级阶段,正马不停蹄地朝着“走强”的路径上狂奔。而在由大而强的过渡阶段,也是中国企业面临的最大困扰。一是国有企业的摊子过大,依赖公共财*和公共*策的利润脐带还未斩断,市场化生存的能力还很薄弱;二是榜单中缺乏有活力和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几乎没有一家企业是具有国际品牌影响力的;三是公平的市场机制还有待理顺,在*策设计、信贷投放上给予民营企业更多的支持,突破现有的市场瓶颈。在内外两个市场的作用下,中国企业500强不仅没有沾沾自喜的本钱,反而面临着提高内部管理水平、提高经营效率和强化风险控制能力的重责。提高创新能力,树立品牌意识,立足主业升华企业“创造力”内涵,摒弃贪大求全的膨胀性扩张,利用金融危机全球市场调整的契机,实现全产业的转型升级才是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