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对于川渝地区而言,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重庆升格为直辖市,导致四川省失去了大约80%的汽车(包括摩托车)工业产值。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省会成都只能挺身而出,承担起重振四川汽车产业的责任。
当时的成都及整个四川的汽车产业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阶段。随着广汽、奇瑞、吉利等汽车制造商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四川造"的汽车逐渐被人们遗忘。
90年代的成都街道(图片来源于网络)
回顾成都的汽车制造历史,成都曾经有多个本土汽车厂,比如成都汽车制造厂、四川专用汽车制造厂、成都客车制造厂(后来的四川旅行车制造厂)和四川省客车厂等。曾经风靡一时的“峨眉牌”大客车、成都10、“团结牌”货车、“华西牌”中巴车以及“小夜明珠”小汽车等,到了90年代末基本上都已不复存在,有些甚至彻底消失了。
算不上汽车的“永向前”在70年代中期,成都曾出现过一种名为“永向前”的简易汽车。年轻人或许对此并不熟悉。
为了方便运输,当时的成都市搬运公司利用四川省筑路机械厂制造的柴油机,通过焊接钢梁制作底盘,随后用木板搭建车厢,最终“组合”出了一辆车。
“永向前”的启动和驾驶方式有些类似于手扶拖拉机。它仅配备三个轮子,缺乏方向盘和驾驶舱。从现代的角度来看,这种车辆甚至不能算作一辆真正的汽车。
老成都人可能还记得“成都10”汽车成都汽车制造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9年成立的成都沙河机械厂。年,该厂开始转型为汽车维修。此后,先后更名为成都沙河汽车修理厂和汽车配件厂。8年,沙河厂被定为整车组装厂,开展了跨行业的“大协作”,与成都空压机厂、成都汽车配件厂等多个企业合作,成功试制出型1吨轻型汽车。
成都10(资料图片)
年更名为成都汽车制造厂。年之后,开始了开放10系列变型车的研发。成都10并非是成都自主设计的,各省根据北二汽的BJ10图纸生产出多种型号的10,当时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种“潮流”,类似的企业有20多家。
环都汽车
年,企业更名为成都汽车制造厂。之后,进一步拓展产品线,开始生产多种型号的轻型货车,比如环都牌汽车——“环都汽车,走遍四方”。
前进机器厂的“团结”货车相当拉风四川专用汽车制造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年建立的“公私合营前进铁工厂”。此后,该厂先后更名为四川前进机器厂和四川专用汽车制造厂,并成立了专用汽车研究所。2年,该厂开始生产改装车辆,产品涵盖军用车、自卸车,以及深受成都人喜爱的“团结牌”载重汽车等。
“团结”品牌的货车(资料图片)
在80年代初,我们单位拥有两辆“团结”牌的货车,颜色为翠绿色,低矮的车厢可承载4吨货物,车头呈方形,左右各有一扇车门,连同驾驶员一共可以容纳6人。它在公路上行驶时,显得非常引人注目。
华西牌中巴车,坐过吧?四川旅行车制造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8年创办的成都市建筑机械厂。年,该厂与成都第二汽车修理厂合并,成立了成都锦城汽车修理厂。
成都锦城汽车维修厂的宣传手册
年,成都客车制造厂更名为新的名称。年,该厂承接了成都第二客车制造厂的运营,随后在年更名为四川旅行车制造厂。
华西品牌的轻型客车(相关图片)
最初的工作是进行汽车维修,直到年开始试制“成都”品牌的旅行车。进入80年代后,开始生产殡葬车、救护车等特种厢式车辆以及多种改型车。由于市场需求旺盛,年产量不断增长,曾一度非常繁荣。在那段时间,它的主要产品是华西品牌的轻型客车。
最后一根独苗最终还是没保住“野马”可以说是全国知名的,因为它曾与福特进行了一场官司并且获得了胜利。
年,四川野马在成都启动工厂建设,年产能力达6万辆,据信是当时唯一一家总部位于成都的整车制造公司。
回顾过去,80年代末,野马汽车应运而生于改革开放的浪潮中。90年代初,定价接近8万元的野马越野车成为西南地区公车采购的热门选择,年销售量接近万辆,最高曾跻身全国第二。
川汽野马汽车(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时,川汽拥有三大汽车品牌——以越野车为主的野马、以客货两用皮卡为主的白鹿,以及以乘用车为主的金顶,广受全国消费者的欢迎。
野马汽车(图片来自网络)
自90年代末以来,市场化浪潮愈演愈烈,产品竞争力不足导致销量不断下滑,野马汽车逐渐被市场遗忘。尽管后来经历了富临集团和雷丁汽车的重组,依然无法扭转颓势。作为四川为数不多的汽车品牌之一,最终在年走向了灭亡。
那些从上个世纪一路走来的成都传统汽车企业,曾伴随成都人的车牌,几乎都因各种原因,最终如同野马汽车一样,难逃岁月的无情变迁。(峨眉客车和“夜明珠”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经详细介绍过,这里就不再赘述。或许还有一些本土车企和车牌未被提及,比如山鹿牌越野车等,欢迎大家分享相关故事。))
目前在成都龙泉驿站周边,多个整车制造企业如一汽大众、一汽丰田、神龙汽车和沃尔沃等相继聚集,形成了产业链。尽管成都拥有完整的汽车制造体系,但却再难找到一个本土的“亲儿子”了!
#百家快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