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汽野马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无垢清净光
TUhjnbcbe - 2021/1/20 10:02:00
治疗白癜风哪家好         http://www.xftobacco.com/

年8月30日星期五

1、化城喻:比喻不可贪着一时的不究竟之法,胸怀大志,继续精进,直达佛之境界。

2、衣珠喻:比喻众生皆有如来宝藏,不论高低贵贱,即悟即佛。

3、凿井喻:土干时离井尚远,打出湿泥,即将出水。形容一门深入,不可放弃,学习法华,是为达到终点,见到水源。

4、无论是法华七喻还是法华八喻,无可无不可,皆是方便,若通透彻理,一喻为百喻;若不通彻也,百喻不抵一喻也。

5、净土者,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也。都摄六根者,观照也;净念相继者,定也。心念状态,皆在佛之状态。

6、虚空无内外,事理无短长。四面亦无门,十方无边际。个个男儿大丈夫,何得无绳而自缚?当作何为?踏破草鞋赤脚走。

7、行伟禅师:吾真难邈,斑斑驳驳。拟欲安排,下笔便错。

年9月2日周一

1、学习象棋棋谱,死记硬背各种开局,而不知灵活应用,是食古不化也,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思考,每招的巧妙之处,然后在实战中规避这些陷阱。

2、先天八卦:是体,由伏羲根据洛书所创,反映了宇宙万物的生成演化过程,表达了矛盾对立统一的思想。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

上天下地,太阳升落;天上云飞,地动山摇。

①阳卦多阴,阴卦多阳。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其何故也?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是故物以稀为贵也。震为长男,坎为中男,艮为少男;巽为长女,离为中女,兑为少女。

②先天八卦用于定位,静态的,永恒不变。

③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规则:自下而上,由阳到阴。故:谦虚

年9月3日周二

1、髻珠喻:开权显实之喻也,大宝贝是隐藏在头发之中,众人莫能见之,现在开权显实,把他展示出来,赐予你们

2、医子喻:比喻三乘人,信受权教,不得正道。如来施设各种方便,让他们服用大乘法药,迅速除去他们的苦恼,不让他们有各种祸患,所以,以医生之子作为比喻。

3、心注眼,眼注空,为一切要中要也,是为“转处实能幽”,是为观照也。

4、常做保任功夫,守护自心,,不起任何对治、取舍、修正之心,时时处处放下一切,空灵无住,方与真心契合。如是无住,无缘,任运,而不违越自心明净本体。

5、何为无住?心不贪着,意不粘滞,活泼泼,空荡荡也。

6、一起念就看见,不随念转,不为境迁,念起即知,摄心一处。

7、见定行果:超离一切边见、执着、遍计,方为真正的见中之王也。必于自心明体毫不散乱,方为真正的修中之王。安住于自心明体,无作无求,方为真正行中之王。于圣凡、上下、涅槃、生死皆无希求、无所住,真正无上之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寂而恒照,照而恒寂,等同诸佛,方是果也。

年9月4日周三

1、修身者,从身、口、意三个维度去修。此为四十二章经所云。

2、自顶至足,空如竹筒,心等虚空,超绝一切分别,离沉、掉、无记,而令等、持,惺、寂,灵明无取舍执着,住于本妙明净体性中,即大手印定。

3、诸法空相,一切不求,回心向善,自度度他。

4、在境上锻炼,顺境不喜,逆境不恼,对境无粘染,爱嗔,取舍之情,是为开悟。此为行也,心法就是因为悟到“自性般若”

5、十法界者,四圣六凡也,实为一心:四圣者,佛,菩萨,辟支佛,罗汉;六凡者,天,人,阿修罗,地狱,恶*,畜生。心净则国土净。

6、李白: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者过客。浮生若梦,人生几何。

7、大乘佛教四弘誓愿:法门无量誓愿学,烦恼无尽誓愿断,众生无边誓愿度,佛道无上誓愿成。

8、韶国师:通玄峰顶,不是人间。心外无法,满目青山。通玄峰顶,比喻般若自性,常乐我净;心外无法,比喻随缘任运,不执着牵引流浪,满目青山是为“便是人间好时节”。

9、舍染归净,转识成智,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转识成智者,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转第七性为平等性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

10、念佛号者,声声唤醒主人公也。

11、天台所立之三谛三观也。就所观之理,谓为三谛,就能观之智,谓为三观。观一念之心无相为空,观此心具一切法为假,观此二者不二为中。空以破一切法,假以立一切法,中以妙一切法。此三者为一法之异名,故谓为即空即假即中

12、祖庭事苑曰:“天台智者以龙树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乃依一心三谛之理,示三止三观。尝云:破一切惑,莫盛乎空。建一切法,莫盛乎假。究竟一切性,莫大乎中。故一空一切空,无假无中无不空。一假一切假,无空无中无不假。一中一切中,无假无空无不中。”

13、庐山东林寺慧远法师,乃净土宗之始祖也。

14、内三乘:事业部(息灾增益)、行持部(观想法,如颇瓦法,嘿嘎啪)、瑜伽部(心佛相应)

15、密三乘:玛哈约嘎(大相应)、阿努约嘎(圆满相应)、阿底约嘎(大圆满相应,大手印)

16、密宗身口意三密加持,身印,口咒,意观,同步进行。

17、纵饶百万劫,依旧落空忘亡

年9月5日周四

1、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是为最上乘禅。

2、开示悟入,开者,开出本有;示者,示出本无;悟者,悟无有无;入,入出无碍。

3、人问赵州:一物不将来时如何?放下着。尊者曰:既是一物不将来,放下个什么?赵州:放不下,担起去。放下者,放下妄念,于无所住而生其心也;担起者,乃精进也。

4、世间相常住,*莺啼绿树。真个可怜生,动着便飞去。生者,妄念也,一动便流浪生死,别束缚牵引。

年9月9日周一

1、《宝王三昧论》-十不求行明朝妙叶

2、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所谓求其放心者,将散乱追逐之心,收回来,如如不动,于第一义而不动也,随缘识得性也。

年9月10日周二

1、识得本来后绵密,除尽旧习,方能渐渐臻于玄奥。不可如土木金石一般,死水一潭。

2、发明心性即为大总持,能起一切妙用而无所不具。若一念不生地守住空境,不能活泼起用,即死在空相上,非但不能得真实受用,也无从彻见全身。

3、善慧大士: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物主,不逐四时凋。何其自性,不生不灭,本无动摇

4、保任,保者,保护也,不离本位;任者,任其自然,放任也。有三难:认识本来,立稳脚跟,无所狐疑难;认识本来后,绵密保任不忘难;不死于保护,活泼放任难。过此三者,则天上天下唯尔独尊也。

5、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即今说法,听法者是。

6、我一喝不作一喝用,做一切事情毫无去留、沾染,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终日着衣,未曾挂着一根丝;不动身心而日应万缘,端拱无为而妙用恒沙;说无之时,周边沙界;说有之时,纤毫不立。

7、学佛之用:真实受用,潇洒自在,起大机大用,利益群伦。

8、心随万物转,者,妄念也,化身现前也,然不能压制,倘若一味压制,则失去灵活机用。但要观照,任其生成,然自性妙明真心仍如如不动,不贪恋执着,大度能容,知幻即离,如雁过寒潭也。

9、心性本净,因执取而烦惑丛生;妄想原空,由觉照而真常绝待。随缘不变,十界之升沉迥异;不变随缘,一心之体用无殊。

10、追逐生死的根本原因,一念无明起,执着事相,执着境界,为因果所昧。当现在时,锻炼自心,知晓一切皆如梦幻泡影,不执取追逐。

11、法本发无法,无法发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菩萨因不住于法而行布施,随顺众缘,因机启用,圆融无碍。

12、虽无所说,但又不离言说,权宜之计也,方便故也,如同标月之指,如同渡河之舟,一时之用也。

13、所谓一念不生,并不是压念不起,一个念头都没有,而施念起不随,生而无住也,是为“一念不生全体现,要生一个玲珑活泼心,要生一个不取不舍的心。

14、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告诉我们要灵活启用,神通并妙用,运水及搬柴。活泼泼的玲珑心,大机大用,圆融无碍,理事无碍,洒脱无住。

15、做一切事,心空无住,任运随缘,待人接物,说话办事,不为境转,事过境迁,如飞鸟飞过天空,不留下一丝痕迹。

16、佛性者,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放之则弥于六合,收之则退藏于密。

17、解释经典有五个层次:释名、显体,明宗,辨用,判教相。

18、你所认为的好坏无非是你的妄心分别,均是梦幻泡影,了不可得,何必痴痴地被假象所惑,跟着外境转动呢?

19、念佛时,声声唤醒主人翁。印光大师云:必须当念佛时,即念返观,专注一境,毋使外驰,念念照顾心源,心心契合佛体。返念自念,返观自观,即念即观,即观即念,务使全念即观,念外无观;全观即念,观外无念。此为不二法门也。

20、利用妄心成就自己。心者性用,性者心之体。古德云:体无形象,非用不显。性无状貌,非心不明。体相用三者本为一体,何须分别执着呢?

21、真心为主,妄心为仆。主要用仆人做很多事情,时时刻刻认识主人,把握真心。当你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心不要颠倒,不要执着外面的环境,而念念流浪在外。妄念一起,凛然一觉一转,息下妄心,就是菩提。

22、普交禅师:宝杖敲空触处春,个中消息特弥纶。昨宵风动寒岩冷,惊起泥牛耕白云。弥纶者,自性包括万象,无不周遍也。

年9月11日周三

1、知和禅师:竹笕(简)二三升野水,松窗七五片闲云。道人活计只如此,留与人间作见闻。

2、老僧自有安心法,八苦交煎总无妨。倘若放下,则一切魔障自消也,但要心空无住。

3、对境炼心。心随万物转,妄念纷飞,但若住在般若自性之上,心空无碍,则烟消云散。如同风来疏竹,就这般过去了,了无踪迹。

4、海水涨潮时,潮声生;海水落潮时,潮声灭。潮声有生灭,但能听闻之自性无生无灭,亘古长存。反闻闻自性,不跟着声音跑,叫回光返照,即观照也。

5、圆觉经:知是空华,即无轮转。时时刻刻绵密保护这个性体,时时刻刻观照本来,令他在本位不动摇,不为客观环境左右,不被物境所牵引,不随环境转,时刻长养圣胎,勤除习气。

6、所谓“观自在”者,时时观照,使自性安住本位,不随念转,不随境迁,如如不动。

年9月12日周四

1、后天八卦是用:

卦数“一数坎兮二数坤,三震四巽数中分,五寄中宫六乾是,七兑八艮九离门。”

卦序:“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言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

融合五行、数理、天干、五色(青*赤白黑),五音、五脏、人伦等内容

2、自性本自足,何必他处寻。丹田有宝休寻道,对境无心莫问禅。

3、心随万物转者,心之随缘应对之妙用也;转处实能幽,将心住在般若实性上,不生不灭的本体上;随缘识得性,不被万物所转,一切事物都是假象也;无喜亦无忧者,自在的境界也。我们无须妄念纷纷,烦恼重重,只要胸怀坦荡,随缘任运,逍遥自在就是了。

4、所谓无念者,念起不随,应缘起用,利益群生也。

5、夹岸桃花风雨后,马蹄何好处避残红。般若实性无处不在,须臾不离。

6、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所谓有求皆苦,娑婆世界也。

7、真如不守自性,对前境妄起分别,动乱不已,而成识神,息下狂心,即成菩提,照破无明,得见本来面目。

8、惑的分类:

见思惑:见惑:身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邪见

思惑:贪嗔痴慢疑

尘沙惑:无量无数的法门

无明惑:根本无明

9、永嘉禅师: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一宿只是一小梦,人生实乃一大梦。

10、所谓明心见性者,净土宗你所谓“花开见佛悟无生”也,法门即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入三摩地,斯为第一。

11、镜水尘风不到时,应现无暇照天地。这种境界,即是明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之后,证得自性。鹤立林间,猿啼岭上,风卷断云,水击长船。

12、五蕴皆空,则回复自性,不被五蕴所转,反转过来,利用五蕴,能起大用。学习佛法,无非再次。譬如先空杯,而后能装水,倘不空,何能容物也乎?此则佛法之大用也。

13、理以事显,事以理成。理为体,事为用。譬如性和心。因性而有心之千般变化,因心而能体现性之妙有。此为性、心不二也。

14、圆悟克勤:事事无碍,如意自在。手把猪头,口诵净戒。趁出淫房,未还酒债。十字街头,解开布袋。

15、舍利子的舅舅:我以一切不受为宗。佛曰:既然一切不受,那这个宗还受不受呢?

16、色者,六尘也,色声香味触法也。色尘可对可见;声香味触可对不可见;法尘不可对不可见。一切色皆是因缘和合而生,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

17、不自生者,仅有主因,没有他缘,不会产生,如同种子,需借助水、阳光等缘;不他生,虽有缘,而无因,不会产生,如同泥水、阳光,不能产生植物;不共生,不是两方面和合而生,譬如孩子,精子卵子相合,因缘合成,没有主体,只是虚妄假设而立;不无因生,假若没有主因,事务无法生产,必然是因缘合成。总体意思就是:缘起性空,性空缘起。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无有自体,当体即空。

18、本是一精明,分为六和合。同样是水,能成为气,能成为云,能成为霜。体本不变,随处起用。

19、性色真空,性空真色。色空不二,不可分割,一体两面,偏于一端,则陷入执着。此为妙有真空,山河大地,无不是自性所变现也。

20、时时唤醒主人翁,不为仆人所愚弄把持,不住一切镜像,不执一切事物,时时绵密观照。

21、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原本以为与“无常”之义相左,但明白色空不二,性相一体,方明白性真实故,相也不虚而常住。

22、白云影里怪石露。三界皆性之所显现,白云千变万化,本体仍是白云;世界林林总总,皆是自性之所显现也。

23、何谓性空缘起(色即是空):投石打破沉潭月,窈窕杨柳慢摆风;何为缘起性空(空即是色):张长王矮李面赤,桃甜梅酸李子涩。

24、心法者,八识也,八大心王也。阿赖耶识有四个功能:见分,相分,自证分,证自证分。所谓见分,能见之性也;

25、心所法者,心法之仆人也。分为六位:遍行心所、别境心所、

26、所谓掉举,念念不停,胡思乱想;所谓昏沉,浑浑噩噩,不能起用。这两种弊端,唯有精进禅定能克服之。

年9月19日周四

1、百丈禅师: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2、三转法轮(示转,劝转,证转),断苦灭集,慕灭修道

3、三十七道品:四念处,七觉支,八正道

4、以“无所得”为宗,般若法用,自然显发,既不偏空,亦不著有,信手拈来,皆成妙谛。

5、虽寂然不动,却感而遂通,显恒沙妙用。

6、悟后真修,勤除习气,精进于人事上的磨练。

7、二刃交锋不须避,好手犹如火中莲,丈夫自有冲天志

8、一切唯心造,不是说“心”为万物主宰,而是说心为镜对外物而成影,是为法执当消灭之。

9、修四念处(念为能观之智,处为所观之境),包括: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四种观法皆是以慧为体。做四念处之前,先须修五种观: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界分别观、数息观。

10、五力: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五力俱足,则功到渠成。

11、保护就是任何境界都不要沾染上去,其要点在“内不随念转,外不随境迁“,灵知之心,空灵无住。行住坐卧,勤除妄习,在事上不断磨砺,方能有所成就。

12、禅宗就是悟得理体后,在事境上锻炼,勤除妄习,打成一片,圆透三关。

13、一心不乱,花开见佛悟无生。

14、心不自心,因物故心。物不自物,因心故物。薛定谔的猫的试验,与王阳明的山中花开的道理,皆是为了说明此道理也。

15、事无理不成,理无事不显。如同性与心,体无形象,非用不显;性无状貌,非心不明;

16、真空妙有,拣非顽空,从体起用也。以真空故,能随缘;以妙有故,能起用。

17、山河大地,尽露法王身,何也?性如水,山河大地如波;因山河大地现,而体现出行的功能和存在。

18、傅大师: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起坐镇相随,语默同居止。纤毫不相离,如身影相似。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

19、《青阳渡》: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告诉我们外在的相,其实扎根于内在的自性,不要被外境所迷。

20、若于转出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憨山大师:所言转识成智者,别无妙术。但于日用年年流转处,若留情念系着,即智成识;若念念转处,心无系着,不结情根,即识成智。

21、宗下所谓大机大用,乃指胸襟磊落,意气风发,慷慨激昂,豪迈不群的处世为人的风格;不受一切受,遇事不粘,明见机先的作风。所谓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22、达摩祖师:迷时色摄识,悟时时摄色。但得本,不愁末也。

23、教是有声之禅,禅是无声之教。悟后起修,刷干净这臭马桶。

24、我能于日用中,透过相见性,不为相所转,识得一切事物,任何相用俱是性的体现,心的妙用,只利物之用,不为物所用,明主仆之分,即为明心见性。

25、何为净土?欲净其土,先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26、信愿行,净土宗三要诀。

27、念佛得法,其相如云散长空,晴天彻露。亲见本来,本无所见,无见之见,是名真见。到此则溪声山色,咸是第一义谛。活泼泼应诸法相而不住一法,光皎皎照了诸境而了无一物。语其用,如旭日东升,圆明朗彻;语其体,犹皓月西洛,清净寂然。即照即寂,即寂即照,绝待圆融。譬如雪覆千山,海吞万象,唯是一色,了无异味。

28、圭峰禅师:识冰池而全水,藉阳气以消融。悟凡夫而即佛,资法力以熏修。并消则水流润,方显溉涤之功;妄尽则心虚通,始发通光之用。

29、但于生心动念时,非如盲目者,不知尘境本空,粘着攀缘,流浪忘返,而能于前念动时,后念即觉,顿时扫空。风停浪犹涌,理现念犹侵,悟后常需照察,妄念若起,都不随之,损之又损,至于无为。

30、须念念熏修,心心觉照,于大悟后,于恶断断而无断,于善修修而无修,登堂入室归家稳坐,何也?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是为无修;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为无得;见见之时,见非是见,是为无证。如同《心经》的以“无所得“为宗。

31、妄念忽起,或一凛觉,或提佛念,以至无为,方始究竟。

年9月20日周五

1、祖师云:汝但于心无事,于事无心,自然虚而灵,寂而妙。不怕念起,只怕觉迟,知幻即离,不假方便。

2、何谓夺人不夺境?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3、何谓夺境不夺人?不与万物为侣,不与诸尘作对,心若着境,心即是妄;今既无境,何妄之有?

4、何谓人境俱夺?内外心俱寂静,毕竟妄从何有?

5、何谓人境俱不夺?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心境相对,心不趣境,境不临心,各不相到,自然妄念不生,于道无碍。

6、见性之后,若死守空境,而不知于境上起用,犹如贫子发财,不知起用。而且不于事境上锻炼,不得理事双荣之大定,更毋臻事事无碍之境而圆成佛道之大功。

7、常观此本来而默契之,习气一来,即便觉察,觉即转空,同时以般若扫荡此空,更以般若扫荡此扫荡,扫至无可扫时,斯合本来,斯合般若大空之要旨。

8、见本性周遍法界,则法界一切一切无非是性,说幻即一切幻;说真即一切真;究其真幻统属假名,非有实体,心能不为所拘,是名无住。

9、除习气亦在因缘,此有迟速不同。明心后,保任绵密,经过相当时期,习气有忽然消除之妙。

10、一切妙用,不离世觉故,明心见性后,须于人情世故,在在留心,练习通达,用以互除习气,熟于因果之理,方得机先,起大机用。

11、真见性者,随缘自在,丝毫不着相,无净秽圣凡之别,四生六道之殊。故:不来不去,何谓生灭,若问死后去往何处,非真见性也。我们只要一切放下,丝毫无住,不求有在处,则处处皆在,随所寓而常乐也。

12、何谓妄心?对境有知而知,于顺境逆境,起贪嗔痴心;和谓真心?对境虚明,不憎不碍,无知而知。妄心在有著有,在无著无,常在二边,不知中道;真心居有无,不落有无,常处中道。

13、见道位—修道位---证道位三个阶段,才能圆满成就。

14、心空无住,有粥吃粥,有饭吃饭,任运随缘,无拘无束,既不住空,也不著有,按就证入无为大道了。

15、六祖:生来坐不卧,死时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过。告诉我们诸法空相,不可偏执住相。

16、灵云志勤禅师: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华后,直至如今更不疑。悟道需要经过无数次的退转和历练失败,方能获得质变的结果。

17、如何使圣谛第一义?廓然无圣。对朕者谁?不识。

18、乾坤窄,日月星辰一时黑。我们学佛的人心量要大,才能与事无住,安然入道。假如心量狭窄,就常于事物粘缠不清,放不下空不掉,与道就不相应了。

19、《信心铭》: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20、云散水流去,人寂天地空。人境俱夺,一切归于泯灭。

21、雪窦禅师:至道无难,言端语端。一有多种,二无两般。天际日上月下,欄前山深水寒。骷髅识尽喜何立?枯木龙吟销未干。难难!拣择明白君自看。

年9月24日周二

1、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外不随境转,内不随心迁,净念相继,勤于保护,历境炼心,所谓:火中红莲终不坏。一切时,一切事,一切处,心空如洗,随缘起用,不执着,真空妙有,妙有真空的运用。

2、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不随念头流转生死。

3、功夫程度:第一步,念起不随;第二步,亲证无为;第三步,微细流注消灭;

4、修行六要点:①一切放下,死心塌地;②打坐持咒,心念耳闻;③念起即觉,不压不随;④按时上座,不急不缓;⑤下座观照,绵绵密密;⑥心量广大,容纳一切;

5、“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大道随时在门顶放光。

6、知之一字,众妙之门。“灵知”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就是我们的佛性,它不是有图像,不是有东西,但不是断灭。

7、玄沙禅师:离见闻觉知现量即是真心。离者非无也,了了觉知,但又不住。“即此见闻非见闻,无余声色可呈君。”

8、如此明示,古德不许,以多半落于所介,贻害学人,需自参自语,方得受用。公案如下:于岫大夫问紫玉禅师:如何是佛?玉招大夫,岫应诺。玉直指云:即此是,无别物。岫于言下有省。药山禅师闻云:于岫埋向紫玉山中了也。复次,岫再告药山请益,付如上问。药亦召大夫,岫再应诺,药问云:是什么?岫方言下大悟。此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9、佛性本空,寂如太虚,你须将妄念扫净,净亦不着,方可与之相应,所谓人发双忘,能所皆销,方有好消息到来。

10、保任之法,乃于日中不着相,不落空,不费一点劲,费力即不是,不起一毫修学功夫之念,不求清净,不求寂灭,不思佛法,不求脱离,更不着神通,只与么淡淡去,久之,则自性之光明,自然透露,照天照地去也。

11、上座磨刀,下座切用,体用合一,易纯熟也。

12、法本不生,何患乎得;法本不灭,何患乎失,能平,则自然不惊不怖不畏,超然入自在之境也。

13、除习之法,在于觉照。觉照一起,习气即销。

14、事来不理,亦不起念,但不断灭,此静中定也;对境不惑,依然应付,动而不动,此动中定也。至动静一如,无可无不可时,则大定矣。

15、有所失而无悔者,一经觉察,但之改过,能不戚戚后悔挂碍者,其如不二矣。

16、机之迟捷,在善用反面文章,练一无住功夫。例如人问何以得解脱?汝不可被解脱骗住,在解脱上立见解,可反问如何是缚?不被境夺,不立情见,洒脱无碍,怡然自得。

17、喜静厌乱,即是不平等,切切不可,须之静乱乃我心之分别,于境无关。

18、心如外驰,势不能免,只要能转可耳。不可压心不动,真心犹如木炭死灰,妙用无由而起。

19、做功夫,并无难处,亦无甚妙法,但莫求真,莫求玄妙,只息下一切心看,看心息下时,无心可心,无念可念时,是什么光景,还是你自己本来面目否?

20、功夫要打成一片,必须要千锤百炼,使其纯熟而不死执,此事坏在容易忘失,难以纯熟,难以老实,难以灵活。

21、灵山拈花一笑公案: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22、一问:白天作得主么?饥来吃饭倦来眠

23、二问:睡梦中作得主么?朝阳升起月含山

24、三问:无梦无想,无见无闻时作得主么?太虚饮光消契阔,风摇浅碧柳色轻。

25、大愚禅师归隐:太虚饮光消契阔,幽谷回声话晚烟

26、默时说,说时默,大施门开无壅塞。是说佛法无可言说,不得已而说之,乃方便说之,犹如指月。

27、元音老人:彩云云中仙人现,手拿宝罗扇遮面。即须着眼看仙人,不看仙人手中南扇。

28、莫认色身,以空寂为体;莫执妄念,以灵知为心。此为外不住境,内不住心。

29、元音老人:毁誉赞谤过耳风,不识荣辱耄耋翁。置身世故人情外,舍命一切无住中。茶饭丰俭随缘过,斗室宴坐泯西东。无言可向人前发,都缘经纶读未通。

30、元音老人:执着物境事偏枯,守定空寂理亦殊。若欲不枯亦不殊,虚舟载月泛五湖。

31、元音老人:着有不解空,昧却主人翁。空有皆不住,即是大神通。住空不知有,死水黑山中。若人会此意,面相西看东。

32、元音老人告诫:我们修心密者,要守心戒,念起即觉,内不随念转,外不为境迁。须勤扫旧习,返本还元,归无所得。

33、透过三难,即成大道:一曰认识本性不疑惑;二曰绵密保护不忘记;三曰保任中活泼泼地;

34、元音老人最后话语:来而未来,去也未去。值此来去,亦非来去。

年9月28日周六

1、释迦牟尼心咒:嗡牟尼牟尼嘛哈牟尼耶梭哈

2、是故无求,心自宁一。若心有求,则意念纷纷,可知求之本空,何须住于此乎?

3、普照禅师《修心诀》:百骸溃散,归火归风。一物长灵,盖天盖地。

年10月8日周二

1、演诚禅师: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六根本自清净,烦恼皆是妄想。人心之烦,烦在计较;人生之苦,苦在执着;人生之难,难在放下;生活中你在意什么,什么就会折磨你;你计较什么,什么就会困扰你;

2、韩大伯参门前柏树子的公案,有诗:一兔横身当古道,苍鹰才见便生擒。后来猎犬无灵性,空向枯桩旧处寻。告诉我们不能为过去的公案和语言所束缚,要因机说法,随缘应变。

3、观色即空成大智,故不住生死;观空即色成大悲,故不证涅槃。生死不住,涅槃不证,汉地不收,秦地不管,且道在什么处安身立命?莫是昭昭于心目之间,而相不可睹;晃晃于色尘之内,而理不可分么?

4、实际理地,不立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不立亦不破。

5、广开则八万四千,历尘沙而莫数;约言则一物也无,痴人说梦。

6、种名乃一期行言之便,随处立名,立名即实,要在当人依指认月,若津津食人口头余唾,纸上名言,则为惑矣。

年10月12日周六

1、一切法空,空亦虚立,何必问人?自合开口大笑也。

2、色受想行识,一而五,五而一,且一亦不有,不有亦不有也,经意澄明,何等简要。色者,质碍、示现也;领纳此色曰受;思维此色曰想;取舍此色曰行;分别此色曰识;

3、无智亦无得者,盖得基于有,有源夫智,智且空,得何有?

4、一切皆假名安立,*叶止啼,依名显实耳。倘明自心,何用问人,出没眷属,一切皆本诸乎己,取舍权实,繁兴宁曰依他?

5、念无实体,攀缘乃念,苟了念空,心净如镜;生本无生,无生故生,了此,有念无念双容,无念净如镜矣。

6、二见不住,慎莫追寻。才有是非,纷然失心。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万法无咎。(摘自信心铭)

年10月14日周一

1、能手天魔真铁汉,不遭人嫉是庸才。何谓天魔?五阴也,烦恼也,人生众多遭遇也,如果被磨练垮了,就完了。应大精进应对众磨难,没有魔的地方就不能修行,修行应在魔宫里修,在魔法里打得过才能成道。经过一层魔障,就跳过一层道业。

2、能舍弃,能布施才是大道。什么都想得到,你能得到么?因为本来虚妄。帮助大家你觉得是在帮助么?本没有帮助,此为“无所住而行于布施”,在心上不要去贪着,在事上还需精进的做,是为“不尽有为,不住无为”也。

3、天天求佛,修身,如果连自己的家人都照顾不好,自己的家人都度不了,还要去度谁呢?你要布施,先把布施给身边的亲戚,朋友,不是只是在心里,当然,行为上有了布施,不要太在意,还要无所住才对。

4、大肚能容,容天下能容之事;开口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这真是无上咒啊,大肚能容,心量要广大,不要狭小只有自己的利益,要装着家庭、企业甚至国家;开口常笑,心无挂碍才行,如果斤斤计较自己的那点儿小事情,小算盘,怎么能开口常笑呢?新量博大,不在乎小得小失,能受天魔折腾,跨越了才更加精进一步。

5、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不能因此而止步就不去挑战魔了,因为只有把魔干掉才能更上一个台阶。然而台阶其实也是空的,来自心,是为“诸法皆空”,故不可偏执。道高一尺,不尽有为,精进不止,自强不息;魔高一丈,不住无为,一切本空,不因太过于高傲也。

年10月16日周三

1、文殊师利: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不二法门。

2、深达实相,善说法要,辩才无滞,智慧无碍,一切菩萨法式悉知,诸佛秘藏,无不得入,降伏众魔,游戏神通,其慧方便,皆已得度。

3、维摩诘: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文殊师利:“若来已更不来,若去已更不去。所以者何?来者无所从来,去者无所至。所可见者,更不可见。

4、膏雨及时,江山如洗。幽鸟语乔林,残红随流水。可怜盲聋痴哑人,不识此方真教体。

年10月17日周四

1、金刚经的“所谓××者,即非××,是名××”,离二边,行中道;证实相,契禅境。第一句为“见山是山”,第二句我“见山不是山”,第三句为“见山还是山”。

2、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故不应对“法”有所执着,应当布施舍弃。

3、华严四界: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亦是类同三层境界。

4、人境俱不夺:王登宝殿,野老讴歌。这是起大机用,既不能偏执于有,也不能偏执于无;偏执有,则有执着忧患种种妄想无明;偏执无,则落入黑漆桶,不能起大机用;不二法门,“清风与明月,野老笑相亲”。

5、原我的素朴→自我的迷执→无我的初悟→真我的彻悟

6、“照“出自自性本体的观照功能;”用“,是自性的妙用。有照有用,体用圆融,正偏不二。所谓”七星宝剑,斩尽痴迷妄念,使乾坤绝点尘,心国无烟雾,般若智慧之光,赫赫显现。

7、三玄三要事难分,得意忘言道易亲。一句明明该万象,重阳九日菊花新。禅者要当下泯除知见,契悟本来,得意忘言,随缘任运。

8、学“道”要学“逍遥”;学“佛”要修“解脱”。满口佛气,满嘴佛话,让人一看起来就生厌烦,那是把佛学死了,没有灵活起用。

年10月22日周二

1、何谓不住于法而行布施?法无常法,诸法皆空,倘若拘泥,则必然缠缚,终不得解脱。一切法皆是佛法,起活泼的大用,识得空性,洒脱无碍,处处皆得妙用,是为得道也。

2、何谓“无我相”?自私自利是谓我相;以自我为中心是谓我相;自大自负是谓我相;自卑是谓我相;我相我相,
  夫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物而无情,故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易》曰:“贞吉悔亡,憧憧往来,朋从尔思。”苟规规于外诱之除,将见灭于东而生于西也。非惟日之不足,顾其端无穷,不可得而除也。
  人之情各有所蔽,故不能适道,大率患在于自私而用智,自私则不能以有为为应迹,用智则不能以明觉为自然。今以恶外物之心,而求照无物之地,是反鉴而索照也。《易》曰:“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孟氏亦曰:“所恶于智者,为其凿也。”与其非外而是内,不若内外之两忘也。两忘则澄然无事矣。无事则定,定则明,明则尚何应物之为累哉?
  圣人之喜,以物之当喜,圣人之怒,以物之当怒,是圣人之喜怒不系于心,而系于物也。是则圣人岂不应于物哉?乌得以从外者为非,而更求在内者为是也。今以自私用智之喜怒,而视圣人喜怒之正为何如哉?夫人之情,易发而难制者,唯怒为甚。第能于怒时,遽忘其怒,而观理之是非,亦可见外诱之不足恶,而于道亦思过半矣。

2、心之精微,口不能宜,加之素拙于文辞,又吏事匆匆,未能精虑,当否,伫报。然举大要,亦当近之矣。道近求远,古人所非,惟聪明裁之。[1]

3、圣人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是为:了了觉知,不着见闻,荡然无著,是名无心。

4、《识仁篇》: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智、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已,不须防检,不须穷索。若心懈,则有防;心苟不懈,何防之有!理有未得,故须穷索;存久自明,安待穷索!此道与物无对,“大”不足以明之。天地之用,皆我之用。孟子言“万物皆备于我”,须“反身而诚”,乃为大乐。若反身未诚,则犹是二物有对,以己合彼,终未有之,又安得乐!《订顽》意思,(横渠西铭,旧名《订顽》。)乃备言此体,以此意存之,更有何事。“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未尝致纤毫之力,此其存之之道。若存得,便合有得。盖良知良能,元不丧失。以昔日习心未除,却须存习此心,久则可夺旧习。此理至约,惟患不能守。既能体之而乐,亦不患不能守也。

5、修道之人,切莫外求,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出自普照禅师的《修心诀》

6、以比喻来是说理,可以将道理说得更加透彻。如圭峰禅师:识冰池而全水,借阳气以消融;悟凡夫而即佛,资法力以熏修。冰消则水流润,方成溉涤之功;妄尽则心虚通,应现通光之用。

7、楞严经云: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可得。自性非可强求,但知有,但知修,起于用,不执着。

8、顿悟虽同佛,多生习气深。风停波尚涌,理现念犹侵。悟后长须照察,妄念忽起,都不随之;损之又损,以至无为,一心不乱,求生净土,方始究竟。“天下善知识,悟后牧牛行”是也。

9、性者,大日如来也;佛也;仁也;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也;空寂灵知也;

10、定慧之学,定是体,慧是用。定即慧故,寂而常照;慧即定故,照而常寂。心地无乱自性定,心地无痴自性慧。

11、先以寂寂,治于缘虑;后以惺惺,治于昏住。先后对治,均调昏乱。此为牧牛行是也。

12、一法千名,应缘立好,不可滞方便之说。

年12月3日周二

1、自我意识太甚,则难有大用,当利益众人,服务公司和部门,创造效益。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利衰荣辱,称讥毁誉,本都是空而已。倘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则太过执着。况且家庭最亲近的人都服务不好,布施不好,怎么能对大家有好的布施呢。

2、说话技巧:贬己以抬人,管鲍之交鲍叔牙推荐管仲,成就春秋霸主之业。

年12月16日周一

1、一心三藏:一心者,大日如来也,明心见性之性也;三藏者:(1)空如来藏(2)不空如来藏(3)空不空如来藏。空如来者,体也,法身也;不空如来藏者,相也,化身也;空不空如来藏者,用也,报身也。

2、
  “法”在佛学当中,系指一切万事万物,一般可从“体”、“相”、“用”三个角度来分析。所谓“体”是指本体,“相”是指现象,‘用’是指作用。譬如,以金作各种盛物的器具,金是其本体,器具是其现象,盛物是其作用。一般人大都只见到法之‘相’,而不明白法之“体”,亦不了解法之“用”。

3、先说“体”,一般而言,万法之本体,即为万法之“性质”。所谓“性”,系以“无改”为义,是不生不灭,永远不变,系所谓“法尔如是”的。对无情众生而言,称之为“法性”;对有情众生称之为“佛性”。

4、次说“相”,相包括有三种,表现在外的,包括“物理现象”和“生理现象”;想像于心者,称之为“心理现象”。万法本体虽空,但当因缘条件具足时,就现出一切现象来,如土石积山、氢氧化水;而因缘条件分散时,本来无相,因此佛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所以一切的现象都是暂时的假有,不能永远存在。如”物理现象“会产生“成、住、坏、空”的变化,“生理现象”会有“生、老、病、死”的过程,“心理现象”会有“生、住、异、灭”的流转。故知不论物质现象和心理现象,都是因缘假合,无有实法,正如金刚经所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可惜,众生迷惑颠倒,误以为真实,一味著相,故常被相所转,而不能转相。吾人须知,相是假有,可以享受,但却不能执著,因一起执著分别,患得患失,恐将无法解脱自在也!

5、再说“用”,万法的作用,各个随相而改变。例如,液体三态(水、气、冰),各有不同的作用力,如水能灌溉,蒸气力能推动轮船,冰能贮存食物,可知相既转变,其作用亦随之改变也。

年12月26日周四

1、心境顿消融,方明色与空。欲识本来面,青山白云中。倘若只是空了身体,而没有空了这个心,那么还是执着于有。而这个空身空心,不是断灭空,而是不住的道理。此之为:人无我+法无我。青山白云,本事物质世界,而法深则在其中。需要通过相和用,去感知那不可知的“体”,所谓“青青翠竹,尽是法身”。

2、诸名无常,皆因假立,立假即真,苟至于真,假亦虚名。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袁焕仙常道:随处立名,立名即实。实而不居,居之乃权。

3、天台宗:名、体、宗、用、教。(释名、辨体、明宗、论用、判教)

4、外求有相佛,与汝不相似。不可有相,否则无法证得般若实性也。

5、《信心铭》:“才有是非,纷然失心。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万法无咎。”一心不生,非断灭不动也,而是不住也,不执着也,倘若强压石下草,终究冒出来。

6、“分明一片闲天地,过去过来问主人”本来没有主人,何必非要问出归谁所有呢?此只为“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7、野马阳焰,渴鹿趁狂,形容口渴的鹿群,以为虚假的幻境为水源,而向那里狂奔。众生亦复如是,先前的景象其实都是如此幻境,转瞬即逝,并不真实,实属无常。

8、实际理地,不立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所谓“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是处绿杨可系马,家家有路到长安。

9、色者,有质碍、示现之意;空者,因缘所生之法也。盖诸法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缘生,缘无所生,故曰空。

10、一切法空,空亦虚立,自当开口大笑。

11、以色为根基,而又“受想行识”,受者,领纳此色;想者,思维此色;行者,取舍此色;识者,分别此色也。可见,色为佛法之根基也。

12、还家尽属儿孙事,祖父由来不出门。识性原虚,根尘无体,大士敦敦,众生梦梦,但了诸法空相,何用不臧。

13、子曰:“衣敝缊(运)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至)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14、无明者,痴也,烦恼也,惑也,暗钝之心无照了诸法事理之明也。

15、诸法空相,经义何等简要,陋者妄标门户,自诩精深,曰禅,曰道,曰教,曰宗,津津拾人余唾,数他珍宝,不亦冤乎,亦可悲也。

16、四圣谛,五蕴,六度,十二处(六根+六尘),十二因缘,十八界。

17、有奇必有偶,有显必有密。一木不成林,一言不普众。

18、如何是世尊有密语,迦叶不覆藏?答曰:汝会,即迦叶不覆藏;汝不会,则世尊有密语。六祖曰: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反照,密在汝边。

19、戒者,莫妄行也;定者,莫妄想也;慧者,莫妄分别也。以戒言,能持即戒,知持即慧,常持即定;以定言,知定即慧,能定即戒,恒常不迁即定;以慧言,知戒知定即慧,能戒能定即戒,恒常不迁即定。

年12月30日周一

1、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现前。所谓“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法身无体,无“无常”,乃常乐我净。

2、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怠。

3、《庵中杂书》陆游:万物并作吾观复,众人皆醉我独醒。走遍世间无著处,闭门锄菜伴园丁。

年12月31日周二

1、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过去、现在、未来三心不可得也,不可把握,缘起性空,性空缘起。

2、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者,方法论也,讲求如何修行;其实,应是“本无所住而生其心”,三心本不可得也。

3、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大乘三解脱门:空、无相、无愿。

4、开眼见明,闭眼见暗,能见明见暗的,如如不动,自性本空。

5、守净禅师:流水下山非有意,片云归洞本无心。人生若得如云水,铁树开花遍界春。

6、四钱批文袁天罡万事由天莫强求,须知福禄赖人修。当年财帛难如意,晚景欣然便不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无垢清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