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汽野马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一文说透限薪令历史性行业整风,迟来的伦理
TUhjnbcbe - 2021/3/17 16:33:00

(文/欧洲金靴)昨日,足协上海工作会议,关于限薪令、注资帽、中性名等赛季关键*策议题做出了条文公布。

“我们俱乐部的投入,是J联赛俱乐部的三倍多,是K联赛的10倍多,球员薪酬是J联赛的5.8倍,是K联赛的11.7倍。金元足球吞噬健康的足球肌体,现在有些人还不觉醒,难道良心已死吗?”

陈主席在会上的「行业内比较」,从数字的角度已经触目惊心,但事实上更会让看客尤感错愕的应当是中国顶层职业足球薪水置于中国全社会的比较下,其不合理之劳作回报率的惊人。为斗胆复答舆论界种种错误言论,如“一旦降薪,更没有孩子愿意踢球了”、“高薪是市场经济行为,*策无权干预”、“球员吃青春饭,故理应高薪……”等等看似大义凛然,实际难经推敲的声浪,本文由此诞生。

注:本文仅针对“限薪令”中的本土球员限薪进行讨论,外援限薪涉及境内资金外流的管控*策,结合近两年国内外局势,并不难理解,故本文不做过多评论;同时本文暂不对昨日会议有关“中性名*策”和“特谢拉条款”的条目进行评述——前者,笔者已于12月2日有过特评,可回溯阅读;后者,由于多方消息混乱、真伪难辨,尤其特谢拉方面并未表态,故暂不予置评。

1.早在两年前的赛季联赛结束后,中国足协控制俱乐部成本的动作就在加快进行。当时已明确的是,赛季正式会推行《中国足球协会职业俱乐部财务监管规程》,并配套推出-年职业俱乐部财务监管指标,包括“注资帽”、“薪酬帽”、“奖金帽”和“转会帽”等。其中“设置中超、中甲、中乙俱乐部薪酬总额占总支出的比例限额。赛季所有国内球员重新签订劳动合同,薪酬待遇按税前金额及新的标准重新签订”的条款引发的争论最为广泛。按《中国足球协会注册管理规定》:“职业球员与俱乐部之间的工作合同只可在合同期限届满或双方协商一致的情况下终止”——因此,大部分人当时的直观感受是:足协强制重签合同之举,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但是实际上,《中国足球协会章程》同样规定:“除本章程和国际足联另有规定外,本会及本会管辖范围内的足球组织和足球从业人员不将任何争议诉诸法院。所有争议应提交本会或国际足联的有关机构。争议各方或争议事项属于本会管辖范围内的为国内争议,本会有管辖权。其他争议为国际争议,国际足联有管辖权。”也就是说,其实对于足协批布的经济*策,足协本身享有绝对的最终解释权和法定仲裁权,特别是在职业联盟尚未挂牌运行的当下,恐怕各俱乐部单位依然要严格执行足协关于薪资控制的规定。但是真正落回到执行中,赛季中国三级职业联赛似乎并未严格执行前年足协的限薪条例。而且身为施*方与监管方的中国足协本身,也由于分心去年一系列的特殊事宜(亚洲杯、国足/国奥/国青频繁换帅、筹建集训队体系、女足世界杯、无血缘归化、领导层换届大洗牌、中乙欠薪和托管泛滥成灾)而无暇顾及监察“四大帽”的落实。直到去年的11月末一切稳定下来、国庆70周年的*治氛围也逐渐淡去,新班子针对各项*策复盘与账目审计查核才得以开始。不巧,那个时候男足国家队和国奥队又分别在迪拜和重庆来了两场惹得天怒人怨的败仗,并且败得要么是深陷战火中、平均月薪仅数千元人民币的叙利亚国家队,要么是朝鲜国奥……于是,去年年末时,其实风暴就已来袭。2.

“中超一线队国内球员年薪不超过税前万元,平均年薪不超过税前万元,外援年薪不超过税前万欧元。”

“不管违反的人是谁,不管哪家俱乐部,不管俱乐部的牌子有多大,坚决不讲情面,不搞下不为例。不要心存侥幸,一经查实,坚决查处不会含糊。”

“涉及到的球员,停赛24个月,涉及到俱乐部的直接降级。所有的财务报表,中国足协将向全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昨日会议,简单粗暴,且矛头清晰,就是将大棒击向了中超的本土国脚。毕竟这项限令的数额实际上对中甲、中乙的本土球员影响不大。结合去年年尾里皮带着他的天价合同与中国足球挥别,加之彼时时实权人物(即改革派)对本土教练的造势和对本土球员薪资的限令,可以看出新锐的足协班子意欲同此前掌控官方的资本,严格划清界限的决心。不论是各级别国字号教练帅位的“土进洋退”,还是球员层面的限制高薪,除了打击中国足坛持续十年之久的不正习气、拜金主义、享乐之风,更现实的斗争对象就是外籍名帅和国脚球员背后的经纪势力。推荐阅读:国足选帅大猜想,资本挂帅还是*治挂帅?这些或境外或境内的经纪公司与资本大鳄相媾和,用十年的时间把中国足球变成了一个纸醉金迷、且异常闭合的温室。这十年,国脚们的薪酬令世界咋舌,留洋则处于低谷,各级别国家队的成绩更是惨不忍睹。

去年8月底新一期足代会上正式上台的中国足协新班子,其兵锋所指,正是这样的资本势力。

3.从足球角度而言,限薪令绝对是正确的,它是由“市场本位”回归“业务本位”的体现,算是新足协的一个务实*策。目前中超16强,将在今年和所属俱乐部合同到期的球员已激增到人,再往后年合同到期球员人数为97人。回看去年年底合同到期的58名中超球员中,正值当打之年且在所在球队担当主力的球员其实并不多,细细数来也就是木热合买提江、冯劲和元敏诚三人。中国足协新领导层真正要打击的,应当是像胡睿宝这样“出口转内销”的反面典型,23岁的他在国字号已基本没有前途,但却赚着每年万人民币的超级高薪。目前他的所属俱乐部广州恒大淘宝似乎无意在今年年底合同到期后与其续约,潜在下家、上赛季其效力的河南建业亦是态度不明。在限薪令出台的眼下,外界也都想看看胡睿宝的下一份合同年薪是多少。而这个数字与万之间的差距就是足协要挤掉的“水”。很多人批评这是“一刀切”,但是任何事情都要用辩证法来看。“一刀切”这种行*作风是红还是黑?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例如U23*策强行上马小将(其实23岁已不年轻),结果“一分钟换人”成常态,这种“一刀切”不可取;但是限薪令则属于快刀斩乱麻、悬崖勒野马,这样的“一刀切”是OK的,是杀伐果断之体现。这十年来,中超不合理的高薪是由供求两端共同促成,“供”即优秀人材严重匮乏,“求”即某些强权资本为了揽人夺才而吹起泡沫、抬哄市价。供求两侧的不正常,促成了85后至今的四代中国国脚,拿到了世界足坛通用标准内的“反标准”的巨额酬劳。所以这十年来留洋难的问题,实质这是这两个方面共同形成:客观上的水平低下出不去+主观上贪恋国内的温室高薪,让中国国脚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几乎没有高光的留洋人物。

就连去年的武磊也是国家力量强行介入、以及海外中资俱乐部的“情投意合”,合力促成。

4.当香车、美女、豪宅、海滩,逐渐成为了中国国脚的代名词,某些资本势力就开始吹嘘这十年是中国足球的“*金年代”,扬言是“资本拯救了中国足球”,甚至妄称“是资本将中国球迷重新拉回了球场”。然而我们需要看到的是,年亚冠冠*的背后是国足1比5被泰国二队血洗;年亚冠冠*的背后是佩兰的旺角黑夜和两个月后的U23亚锦赛溃败;资本的十年七座中超冠*、为广东省GDP贡献巨大力量、两次替中国足协省下教练薪资的背后,则是中国青少年国字号队伍18次征战亚洲各级赛事、只有2次闯进8强、年龄段国少更是无缘亚青赛(25年来首次)的骇人现实。中国国脚级足球运动员的超高薪水问题,本已老生常谈,身为球员自身其实都对此“不好意思”。笔者先前帮很多球员做的欠薪报道,他们就明确要求在文章中不要提到工资具体数额,害怕球迷民众“仇富”。结果,我们看到的是资本控制下的部分舆论机器,还在急不可耐地帮这种不合理的薪酬制度洗地………他们有的是球员亲戚,有的是经纪同僚。他们不但参与舆论分红,更会直接左右俱乐部之间的利益分配——所以这么害怕揭露和批评——所以之所以,新一届的足协领导层向他们开了刀。足球运动员本质是个从艺者,而从艺领晌,讲究个“财艺相配”。那么,身为为从艺者买单(球票、球衣、流量、各种体育会员,以及投入的感情)的球迷,最痛恨的就是球员“艺不配财”。如同老百姓痛恨尸位素餐的官员“德不配位”,是一个道理。停球五米远、输遍东南亚、跑位不会、射门全萎——你凭什么年薪千万、身家上亿呢?三年前世预赛打我们一胜一平、去年年末又虐了我们的叙利亚男足,平均薪资什么水平?有人说了,“凭市场经济!”漂亮!好一个*治正确!这种精神资本家、精神股东的声音,在今天的舆论场竟然十分收到追捧。他们热衷一句话:“发工资的人认为值,那就值!”殊不知,这句话最大的欺骗性和蒙蔽性,在于它隐匿了一个真相:资本家(俱乐部投资人)与球员(打工者)之间并不是二元对立的。足球很特殊,这并不是常规行业中的“老板与员工”的关系,而是处在同一套付出受益逻辑中的利益共同体。中国的国脚级球员是无产阶级吗?显然非也。在这个疯狂的十年里,他们得益于俱乐部金主有目的的馈赠,从而掌握着巨型的生产资料、成为了资本家的附庸。甚至部分龙头球员还有晋升为资本合伙人的趋势。

推荐阅读:职业足球与郑智足球

所以,替富豪说话、替富豪操心、替富豪维护,真的太可笑了。被割韭菜的,其实是广大的球迷而已,并且被割的领域还不在球场内(球票球衣卖不了多少钱),而是在俱乐部母司的母领域。在资本的眼里,球迷并不是球迷,而是可以被转化消费身份、被引导消费方向的韭菜。

说简单点,资本并不是不知道这帮停球五米远的球员根本不值千万年薪——但这个“不值”,仅是在足球层面的。而一旦投射到整个*商集团的回报框架内,那就相当值了。

5.

换一个例子,正如眼下各民营俱乐部大肆要求脱离足协的管辖、建立独立社团性质的职业联盟,这是资本的诉求,太能理解。但是之于很多球迷的舆情汹涌,笔者同样建议:不必过于跟随发声,从利益角度看,并无必要。从年的“G7革命”到年由此催生的中超公司,从年体育总局足管中心被正式撤销,到年中国足协抛弃中超公司的股份——关于中超联赛这块大肥肉的争夺,中国足协的官权一直在萎缩,只是在资本标准衡量下,似乎总是不够。很多人热爱鼓吹十几年前的“G7革命”,但问题是G7的目的从来就不单纯。赛季的中超元年,徐明的实德系和张海的健力宝系,几乎所有的假球都是来源于这两个小团伙或勾连、或分赃不均而造成。G7的导火索是周伟新一手操办的假球,但是揭竿起义的目的依然是为了假球,包括作为周伟新哨下受害者的北京国安也被民营资本绑架、被抬上了革命队伍“伪领导者”的位置。推荐阅读:G7革命也许不论是年还是年,足协本身亦有体制性问题,但它需要的是改良而绝不是革命,因为革命的团伙并不代表广大球迷和最广泛的各地域足球资源,它仅仅是一小撮资本的利益索求。如G7那般这样的夺权如果成功,中国足球的头部收益将会被少部分的资本所攫取。G7这种群体动作,趁着反对(不合自己意的)假球而搂草打兔子、从足协那里夺权,笔者个人是不认可的。同样,今天的职业联盟我们也主张建立,但是不必把职业联盟当成中国足球的救世主。因为它的作用仅仅是让中超更市场化且中超又确实是可以市场化的,仅此而已。所以今年4月富力董事长张力率领一帮民营俱乐部投资人向陈戌源发难时,上海上港、天津泰达和山东鲁能这三家国企俱乐部都坚定地未参与“民营帮”的起义、未在起义书上签字。对于球迷阶层而言,事实上在中国足坛,球迷与资本的距离远远要大于球迷与官僚的距离。如若资本掌权,这对于赤心诚胆的球迷真的就是好事儿吗?这几年随着新兴巨鳄资本的涌入,资本伤害球迷的事儿还少吗?我想众生共睹,无需多言。推荐阅读:苏宁集团与江苏球迷,恩恩怨怨任何时候,国家性运动的秩序一旦发生动荡,孤弱无力的球迷和很多中小俱乐部能依靠谁?是依靠吸血不知冷暖的资本,还是依靠*和*府层面的出手?

这个问题的答案,就藏在那些现实里:底层中甲中乙的球员欠薪时,每每寻老板无门而只能投*府之窗;更有底层投资人,平日控诉足协与体制,却在俱乐部濒临破产时又裹挟球迷民意“威逼”地方足协和地方*府“救救命”………

6.

根据刚刚出炉的工资数据,京沪深这三座顶级经济重镇:北京市平均工资,上海市平均工资,深圳市平均工资。看足球新闻看多了,是不是都不由得为这点小钱惊掉下巴?然而这就是现实,更不用说其他二三线城市的工资水准,更更更不用说那些低端职业和深山老林里的贫困人口。据《年全球体育薪资报告》显示,中超球员的平均年收入约为万人民币,是中国普通工人平均年收入(4.6万人民币)的倍!而作为世界上商业程度开发最好的英超联赛,球员与该国国民的平局收入差距是倍,西甲联赛则是倍。中超足球运动员和中国国民平均收入差距排行世界第一。社会主义中国依然是一个发展中的、拥有大量赤贫人口的国度。然而这个国度里的足球运动员却享有着忤逆职业人伦和社会公平的薪酬,这显然是不合理的。有人说:“球员吃青春饭,所以应该高薪!”如此言论没能看到的是,以常人、常规行业职业寿命40年来比较,球员巅峰职业生涯10年,为1/4。但是!中国球员的平均工资,仅仅是普通社会工资水准的4倍吗?同理,有人说:“中超球员是中国足球的行业精英,既然是一个行业的塔尖群体,高薪何妨?医生中的精英、教师中的精英、工程师中的精英,难道不是高薪?”这种错误言论也存在巨大的漏洞:中超球星们确实是中国足球的行业内顶级人才,可是中国职业足球本身有多少从业者?注册球员总共才多少?对比医生、教师、工程师等,其从业体量以及伴随的成为精英的竞争难度,怎可同日而语。还是那句话:替富豪说话、替富豪操心、替富豪维护,太可笑。今年7月6日时,于正发微博就再度兴起的“演员片酬过高”话题,反怼网友、替演员声援。结果惨烈翻车,大遭网友群嘲猛打,惹得于正失了声,也不见娱乐圈其他人士胆敢出气。于正言论的不合理之处在于:今天的鲜肉小花们德不配位、得便宜卖乖却还理直气壮,化妆师、造型师、服装师十万起步,那么老《西游记》当年是什么拍摄条件呢?人家是如何流芳千古的?“我还得买热搜、我还得公关、我还得应酬,这些都是成本!”那么何不干脆直言“我还得买跑车、买包包、买大房子,不然人家会心情不好、会影响拍戏状态了啦~”理由,那是太好找了。所以“又当又立”,自然招致人民群众的爆锤。在中国特色的职业足球里,各家俱乐部亏得要死(现在中超亏损5亿那就算经营有方),结果背后的投资人却个个通过玩足球,在他处赚得盆满钵满。

这十年的中国足球运动员、或者说中国足球本身,其本质是一种华而不实的奢侈品。资本通过花费巨资而拥抱奢侈品的目的,显然无需多言。

而奢侈品嘛,就是在消费主义社会中体现“阶级身份”的代表性商品。你本是一个普通商人,但一旦拥抱了足球这个奢侈品,你就成了红顶企业家、为国养士的侠之大者。如若真用价值和使用价值去衡量,所有奢侈品都是不值它的价格的,它们价格的体现就在于身份和地位的附加值。而这,也是中国足球这十年来某些资本及其御用文人怀揣着“市场主义”、“新自由主义”对舆论场的洗脑。

这也正是他们当中太多人,在面对各级别男足国家队日渐萎靡的成绩时,无所适从不知该如何逻辑自洽的根本原因。

跋.

还有人会嘀咕:“薪水减少了,会不会家长们更不愿意送孩子去踢球了……”首先,送孩子踢球,这究竟是带有经济目的还是纯粹的爱好?冈田武史曾经直言:“在中国球员的眼睛里,我几乎看不到那种对足球的绝对热爱和痴迷。”这关乎社会体育文化和国家发展阶段,此处不赘。其次,真正决定那些有意向让孩子走足球之路的家长——这里的“家长”指的是对职业体育体系有所了解的家长,而不是网络上看热闹的吃瓜观众——能不能安心送孩子去踢球的决定性因素,并不是上层的大牌国脚们能不能挣大钱,而是基层(中甲中乙)的球员们能不能保证不被欠薪、生活的下限能不能有所保障。

推荐阅读:中乙到底怎么了?

推荐阅读:安徽足球沉浮录推荐阅读:官僚主义下的安徽足球推荐阅读:独家揭秘湖南湘涛欠薪内幕推荐阅读:独家揭秘宁夏火凤凰欠薪内幕推荐阅读:独家揭秘福建天信欠薪内幕推荐阅读:再见,四川FC推荐阅读:揭秘延边富德解散内幕因为,不是谁都能踢成武磊、韦世豪的,职业足球的经济下限才是决定参与人数的根本。而基层足球的生计若想得到保障,首要的就是打碎这个吹了十年之久的巨大泡沫,让职业俱乐部的投资体量回归理性、让更多城市级的小众资本有胆量和意愿投身到中乙或中冠的建设中,同时中甲的球队也不再怯于冲超(成本恐怖),这样才能切实地扩大足球人口。绝不是近两年来呈现出的顶层纸醉金迷、香车美女,但底层的中乙/中冠却陷入无队可组、无球可踢的行业困境。中国足球,确实需要一场整风运动了!

往期原创推荐

--END--

“贝克足球”原创内容转载需经授权

合作请联系:business

beckee.cn

看完别跑,记得点赞、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文说透限薪令历史性行业整风,迟来的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