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汽野马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金刚经第五讲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
TUhjnbcbe - 2021/3/17 16:36:00
治白癜风的药方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hg/150206/4574090.html
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恭摘自《金刚经》

释慧利法师宣讲(第五讲)

前面须菩提问:菩萨发起了菩提心以后,应如何安住?如何通过安住来降服分别心?

佛陀回答说:必须二谛双运,世俗谛必须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通过这样来降服自己自私自利的心;而在胜义谛上,不着度化众生之相,远离对诸法的实执。

这是总说,后面接着具体分析这个问题。

发起愿菩提心以后必须通过六度来圆满行菩提心,六度从布施开始,那么,怎么落实布施呢?布施而不着布施相。月称菩萨在《入中论》中云:“施者受者施物空,施名出世波罗密,由于三轮生执著,名世间波罗密多。”

三轮即能、所、业(能对所的作业)。

佛陀以布施为例,告诉须菩提:菩萨于一切法应无所住,而行布施。日夜行持善法而又无所住,诚如僧肇大师所言:“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

菩萨应该安住在无所住中行持布施,一方面极为无住,一方面又日夜布施,精进修行。具体而言,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不住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布施,不着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布施,远离六识布施。《入行论》中云:“舍尽则脱苦,吾心成涅槃,死时既须舍,何若生尽施。”只有彻彻底底、干干净净地放下对轮回的执着,才能得到究竟解脱,究竟成佛。唐朝有一位庞居士,为我们做了非常好的示现,他老人家将赚的钱全都沉入江中,有人问,您为什么不把钱拿去做好事?

庞居士回答道:好事不如无事。《入行论》云:身财及果德,舍予众生心,经说施度圆。一般来讲,我们最执着的就是自己的身体,自己的财物,而像学佛修行人执着的是功德。布施就是布施掉执着,而一着相就没有功德。梁武帝是中国非常信佛的皇帝,虽然是皇帝,坚持素食斋戒,是一位非常不可思议的皇帝,护持了非常多位出家人出家,建了非常多寺院。唐朝诗人杜牧有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描写的正是当时梁武帝的国都南京,在南京的郊外有四百八十座寺院,都是梁武帝建造的,每座寺院里非常多的出家人都是梁武帝供养的。

达摩祖师来中国时,梁武帝问达摩祖师:“您看我建了这么多寺院,供养了这么多出家人功德多大。”

达摩祖师说道:“并无功德。”

梁武帝听完非常生气,不护持达摩祖师。达摩祖师施展神通,一苇渡江,从南京过渡到长江,来到嵩山少林寺面壁十年,等来慧可。

梁武帝做皇帝虽然能够布施,这点我们非常随喜,但因为他太过执着,无法二谛双运。

有一位叫文喜的和尚,他从很远的南方去五台山朝礼文殊菩萨。

途中,见到了一位老翁。老人问:你是从哪里来的?他说:我是从南方来的。老人又问:南方的佛教状况怎么样?禅师说:不太好,现在末法时代,守持清净戒律的出家人非常少。

到了晚上的时候,文喜问老人:可不可以让我借住一宿?老人说:你有执著不能住在这里。文喜说:我没有执著。

老人问他:你受戒多长时间了,戒律清净吗?

他说:我出家受戒好多年了,护戒如目。

老人说:你执著了。说后消失于虚空中,变成文殊菩萨,骑着狮子腾。

文喜知道自己着相,专修离相。几年之后,通过文殊菩萨的加持终于大彻大悟。

开悟后,有一天,在他面前出现文殊菩萨,骑着狮子,在锅台上像蜜蜂一样转来转去。因为他已经证悟了,一切好坏全都没有,所以他说:文喜就是文喜,文殊就是文殊,我们互不相干,你不要打扰我。还用锅铲打文殊菩萨。那个时候文殊菩萨在空中说:“苦瓜连根苦,甜瓜彻蒂甜,修行三大劫,反被老僧嫌。”

德山宣鉴禅师,他从小出家,年轻时就能为人讲法,讲得最多的当属《金刚经》,因他俗家姓朱,世人称之为“朱金刚”。后来他自认为修有所成,精通一切法,听说南方禅宗极其兴盛,便起念想:“我的智慧首屈一指,南方一带有魔众传法很厉害,还是去看一看,降妖伏魔。”于是他挑着自己著的《金刚经·青龙疏钞》南下。

有一次他在途中买点心,卖点心的阿婆问:我有一问题,若师父答得上来,点心免费供养,分文不取;若答不上来,请到别家去买吧。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不知您点的是哪个心的面包?

禅师一时为之语塞,只好背起行李继续赶路,但心里始终不忘这个疑团。

晚上他来到龙潭禅师的寺院,俩人一直畅谈到深夜。临走时,他看到外面很黑,就返回来要灯火。龙潭禅师点了一根蜡烛递给他,他伸手接时,仍在思维白天那件事。正在此时,禅师“扑”地把蜡烛吹灭,当下宣鉴禅师恍然大悟。

其实怕黑,是因为执着黑暗,黑暗与光明都是我们执着的两个边,当你不执着,自性光明自然出现。当年虚云老和尚在五台山修行时入定,出定后,可以走在漆黑的山路,因为一直在定中光明遍照。这时,一位弟子问到:三更半夜,您怎么走路不掌灯?因为弟子的提问,引起了老和尚的一点点执着,导致光明熄灭,未存黑乎乎的一片。

鸠摩罗什大师,七岁去寺院,就能将几百斤的大香炉举起来,让他母亲大吃一惊说:“你这才七岁怎么能将大香炉抱起来?”鸠摩罗什大师一想确实七岁的孩童怎能举起这大香炉,一有分别念,香炉就举不起来了,一着相,就没有妙用。

华智仁波切看到一位修行人在山上修行了二十多年,专门去跟他聊天说:“师父您在这山上修行了二十多年,非常赞叹您,请问您老人家修什么?”老人非常自豪回答道:“二十多年修安忍,现在已能如如不动。”

华智仁波切说:“但是我听说二十多年前,您是小偷,因为偷了人家的东西,被追赶到山上来的。”

老人一听,火冒三丈说:“你到底是谁?今天是专门来捣乱的吗?我是清净的出家人,不是小偷,你怎可如此毁谤我。”华智仁波切说到:“火冒三丈,暴跳如雷,这就是您修行二十多年的境界吗?”

修行、度化众生,切忌着相。

《心经》云: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胜义谛上一法不立,世俗谛上,不废一法。

曹洞宗的祖师洞山良价第一次听《心经》时,他问师父《心经》中讲无眼耳鼻舌身意,可我明明有眼有鼻,为何佛陀说无眼鼻呢?从世俗谛而言,确实有六根;只不过,此种显现当下,并无谛实。

《金刚经》后面讲:一切法得成于忍,就是讲谛察法忍。以前有人问庄子:“道在哪里?”

庄子回答道:“砌墙的砖头就是道。”

问的人听完哈哈大笑:“你未免把道讲得太过世俗,砖头怎么就是道了?”

庄子说:“不仅砖头是道,道也在屎尿中。”

那人掩鼻道:“真是越说越离谱了,屎尿哪里是道。”

老子有一句话: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百草头上祖师意,并非一般人能够理解的。

无著菩萨在《佛子行》云:离恶境故惑渐轻,无散乱故善自增,净心于法生定解,居于静处佛子行。但并非一辈子都在寂静地,相续成熟以后,应该到滚滚红尘中利益众生,所谓大隐于市。住于寂静地,不着寂静地之相;处于滚滚红尘,也不着红尘相。

《弟子规》云:“宽为限,紧用功。”宽而不懈怠,精进而不紧张。

现在有非常多修行人,心揪成一团,这样非常难与诸法实相相应,无垢光尊者云:疲劳心性今休息。无垢光尊者留下了大圆满三大休息,分别是:《大圆满心性休息》、《大圆满虚幻休息》、《大圆满禅定休息》。我们每天都紧张兮兮,好像生活故障的检修员,只要哪里有问题就马上非常紧张,希阿荣博上师说过,放松是修行第一步。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东方的虚空是没办法思量的,为什么?因为虚空本体不存在。《般若摄颂》中云:有情声称见虚空,虚空岂见观此义,佛说见法亦复然,见以他喻不能诠。我们说见到虚空,其实是没有看到任何东西,我们将没有任何东西安立为虚空,真正见到诸法的实相,就像见到虚空一样毫无所见,如果你有见,即使见佛,亦不究竟。

《定解宝灯论》云:未见殊胜见之义,见义不堕于一方。真正的境界是见而不见,不见而见,我们是完全处于空性的智慧之中,毫无所见。但在毫无所见的同时,就能见一切法。

高僧大德常让我们目视假设认为世俗中似现的万法体相实际存在虚空。大圆满有一个非常不可思议的修法:顿超。顿超的修法就是在上师的加持下,弟子去观察虚空,通过思维外面的虚空,来揭示自己心性的虚空,心就像虚空一样,本体不成立,在本体不成立的情况下,能够产生万法。

没有任何执着,就能够随缘成德。一有执着,就如水泥凝固,毫无妙用。《大乘起信论》中讲:离文字相,离心缘相。离文字相,因为名言无法议;离心缘相,因为分别心无法思。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虚空无法思议,东西南北,也无法思议。西不自西,以东为西。《六祖坛经》中讲:“我们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假如西方人造罪,又求生哪个极乐世界呢?”真正的西方,是我们心性的原点,并非外在一个实有的地方。

回向文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金刚经第五讲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