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1/4/6 19:48:00
车市的“先抑后扬”在上一篇关于车企销量排行榜的稿件中擎哥已经详细介绍过了。不过纵然先抑后扬是全年的主旋律,但放眼各个细分市场,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仍然显得格外亮眼。2月是断崖式的下跌,单月销量仅1万台,甚至整个上半年,年新能源车销量都徘徊在同比接近“腰斩”的尴尬境地。然而和传统燃油车6月才开始走上坡路不同,从3月,也就是疫情刚刚得到控制之时,新能源市场就开始了触底反弹,一下子从月销量1万辆,变成了月销量4.9万辆,随后更是不断攀高。截止年底,新能源车销量已经实现了“十连涨”,12月单月销量达22.2万台,全年销量突破了万台大关,创历史新高。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是中国市场的“个别现象”,年全球汽车总销量下滑了五分之一,但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却在年逆风增长43%,达到万辆以上。你骂他“电动爹”也好,说新势力都是“半成品”也罢,就像是滚滚东逝的长江水,不舍昼夜、无法阻挡,裹挟起河底的一切碎沙走石奔向远方,强大得就像是一股自然力量。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还在“苟延残喘”们的新势力造车一下就回复了生机与活力,哪怕只有一款饱受争议的增程式电动车的理想智造,经历了自燃、断轴、大面积召回等等无厘头事件,也凭借理想ONE一跃成为造车新势力车企的第2名,销量同比增幅高达.4%。倒不是说站在风口上,“猪”都会飞,而是通过理想我们就能管中窥豹的看出新能源这块蛋糕究竟有多大,而参与分食的品牌相较来说实在太少。于是年伊始,更多的强者们入场了。首先是大众,这个用E-tron和ID.3两款车型就在年把自己全球新能源产品销量提升了一倍的品牌。在年底ID.3已经问世,年初上汽大众ID.4X与一汽-大众ID.4Cross也相继登场。上汽大众花一年时间建立的4.0标准新能源工厂开始投产,接下来ID.6等10多款全新纯电动车型也箭在弦上。大众的ID系列会在国内卖得怎么样?其实不难想象,以ID.4X为例,信合目前已经开启预售,综合补贴后价格区间为19.98万元-27.28万元,拥有最高km的续航表现。好的,现在拿着这两个数据,你打开任何一个汽车类APP,开启条件找车,你会发现出现的产品少之又少,撇开什么开瑞、汉腾等等品牌不说,我相信一般消费者“看得上”的无非就只剩下小鹏G3、比亚迪宋PRO、广汽本田VE-1,AIONV等不超过十款车型。而在这其中,那些对“中国品牌”或者新势力造车存在有色眼镜的消费者,一定不在少数,对于他们来说选择就显得少得可怜,大众ID系列的出现简直有如雪中送炭一般,会成为更多消费者的首选。哪怕是那些不太排斥新势力与中国品牌的准车主,也很容易被“大众”这两个字所蕴含的品牌光环所俘虏。更何况人家大众并不贪心,在之前一次针对上汽大众高管的访问中,关于ID.4X的预期年销量人家是这么回答的:“每个月要有五到六千辆这样一个销量”,结合上目前新能源热销的大背景来看,这个销量相当踏实,实乃一声低调的冲锋号。第二个我想说的,是前两天把自己弄上热搜的福特野马。因为野马的到来,在他家的海报上,活生生把牛年变成了马年,由此可见野心不小;而跳过进口、直接国产的做法也能看出野马对于抢占市场的急迫心态。先看看这辆MustangMach-E的来头。根据福特方面的说法,MustangMach-E是福特“完全从零开始全新研发的一款电动车,包括全新的设计、全新的平台、真正拥有当前一流水平的电驱动性能”。但事实上,MustangMach-E所基于的GlobalElectrified1(缩写为GE1)平台,是基于福克斯和翼虎所采用的C2架构的改进版本,本质上它与宝马iX3情况类似,依然是一辆“油改电”产品,而非大众MEB那样真正的纯电平台,更不像特斯拉ModelY、蔚来ES6那样生来就是一辆纯电车。不过这或许并不会成为消费者放弃它的理由。看品牌,哪怕满街跑的Mustang大多是直线王、弯道亡的野驴,但、也并不阻碍许多年轻人想要开着它“招摇过市”的心态;哪怕价格还不如一辆宝马5系,其所带来的的“产品附加值”也在BBA之上。看外形、Mustang传承多年的肌肉运动基因和新能源背后的科技感被完美融合,更何况它还是一辆更适合中国路况的SUV。看续航,km续航里程似乎也没什么太多好挑剔的地方。如果要说目前唯一的悬念,或许仅是价格。在海外市场,新车售价约为30.6万-42.4万元人民币。如今国产化,又要抢占市场,或许最终的售价会与海外售价持平,甚至是更低,这么看上去MustangMach-E的竞争力是不是就来了?坦白讲要是我生活在一个限牌城市,又拥有这么多的购车预算,MustangMach-E或许会成为我候选车型中的前三名,不为别的,就为它能兼顾实用性、个性化与操控乐趣这三点。其实在MustangMach-E宣布进入中国市场的当他,汽车圈里还发生了一件值得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