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汽野马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春节蹦迪外国人为什么也喜欢过中国年
TUhjnbcbe - 2021/4/28 18:25:00
白癜风怎么能治好了 http://www.tlmymy.com/
文章转载自:Vista世界派(dailyvista)作者:刘六七农历年底,因为疫情,一位在国企工作的朋友接到“就地过年”的指令。起初,他挺高兴,觉得免去了自己并不太感兴趣的走亲访友和应酬。

鼠年春节,菲律宾马尼拉,人们正在庆祝农历新年

图源:GettyImages

然而,随着年三十一天天临近,看着对面居民楼亮起的灯光越来越少,四川籍的他表示,自己的心就像熄了火后的火锅,浮起了一层油膜——从兴奋变得洼凉洼凉的。他在朋友圈感慨道,“回家过春节,大概是中国人的宿命吧。”俄罗斯大妹子都过起春节了,别管舞姿怎么样,眼神get到了喜庆的精髓图源:网络

今年,经铁路部等多部门统计,全国有超过1亿人就地过年。2月10日,商务部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经初步摸排,今年全国36个大中城市“就地过年”人数比往年增加了多万。

由此可以猜测,“洼凉洼凉的心”恐怕不少呢。

对于“回家过年”这件事,几十年前梁实秋先生就感慨道,“过年须要在家乡里才有味道,羁旅凄凉,到了年下只有长吁短叹的份儿,还能有半点儿欢乐的心情?”

对此,词典酱一直深表认同——只有和家人团聚才算真的过年。

词典酱第一次在外过春节是23岁,那时正在英国读书。还记得,新学期课表一发,我就立刻翻找农历新年的那个日期,但遗憾地发现当天有课,是一节seminar。当时的心情既纠结又震撼。纠结是因为拿不准要不要特意请几天假回家;震撼是因为在过去二十几年里,在家过节于词典酱就像是“人需要呼吸”“鱼需要水”那样,是一件不用考虑、理所当然会发生的事情。深谙于心的“经验主义”在海外遭到挑战,心里产生了一丝不安。鼠年春节,布里斯托人在庆祝农历新年图源:网络后来词典酱才知道,第一年来英国的中国同学都有类似的心路历程:提前两个月就开始看课表,看同胞回不回家,看导师的心情,看钱包有没有在减肥……还是贫穷捆住了我的手脚。考虑到“火车+飞机1+飞机2”的返乡方案、倒时差的疲惫和高昂的机票,词典酱最终决定一手打破“连续20多年在家过节”的纪录,被迫做出突破。利兹市Leeds词典酱的大学在英格兰中部的利兹市,不像伦敦和曼彻斯特那样大,没有唐人街,但人们仍能从蛛丝马迹中嗅到春节的气息。比如,一进腊月,学生公寓的工作人员就会在电梯间张贴带有生肖的吉祥画,中国学生宿舍的门外也会挂上春联和福字。同楼道一个温州的女生更可爱,并没有在红色方形纸上写“福”,而是画了头“猪”。除夕当天,班上的中国同学各个神采奕奕。词典酱本以为老师会特意祝大家HappyChineseNewYear,但并没有,在向她解释为什么班上出现了反常活跃氛围后,她才哈哈大笑地送出祝福。春节对于他们就像圣诞节之于我们,可能只是另一个平淡又琐碎的一天。除夕晚上,福建籍舍友逃课准备出一大桌子饭菜,几个中国朋友聚在一起,晚上8点打开春晚回放——这样就能在英国零点和央视主持人一起迎新。煲汤、猪蹄、水煮牛肉,从此我对福建人刮目相看.......几个人边看还边对历年春晚金句:“宫廷玉液酒,一杯”“问我怎么样,听我给你吹”看着平时酷爱欧美文化,喜欢蹦迪的朋友对答如流,空气中产生了一种和谐的反差感。那一晚,词典酱甚至觉得比在国内过节还有“年味儿”。校园内挂起了大红灯笼图源:网络“一年比一年没有年味儿”,在国内,很多朋友都有这样的感叹。词典酱的家乡北京,已经连续多年禁止在五环路内燃放烟花爆竹。词典酱的家族,自从爷爷奶奶都去世后,除夕夜的大聚也变成了小家庭各过各的。以上种种公共的和私人的原因,导致了词典酱家年味儿越来越淡。——习俗的瓦解。诚然,习俗的基础,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生产和交往活动。如果前者改变,后者也会随之变化。如今,中国已经摆脱了以农业为主的经济模式,城市化也大大改变了人和人之间的距离。在天天都能吃到肉、城市年轻人“人均社恐”的年代里,春节的意义自然被削弱了。词典酱并不知道如何挽救年味儿的答案,但事后似乎想明白了在那个英国除夕夜感受到年味儿的原因——环境的变化赋予了习俗新的含义,对春节的执念在异国他乡激发出了一种共鸣和归属感。正是这种默契使我们与其他肤色、种族的同学有所不同吧。最近几年,在*府保护环境和崇尚节俭的倡议下,不少城市或先或后出台了禁放烟花及减少街头节庆装饰物的规定。*策初衷无疑是好的,但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年味儿。今年,北京街头挂起了塑料灯笼装饰,风吹过来,灯笼们纹丝不动,感觉有点“怪异”。提起挂灯笼这件事,词典酱不由想到马来西亚吉隆坡的天后宫。每年农历新年,这座结合了岭南及华北建筑风格的庙宇就会升起成百上千个灯笼,可谓“真·畅游在红色的海洋中”。天后宫图源:视觉中国词典酱在吉隆坡也生活过一段时间,因为往返中马两地航班众多、没有时差以及距离相对较近,每年都会回国过春节。但这并不妨碍词典酱感受那里浓浓的节庆气氛。农历新年前夕,吉隆坡各大购物中心都会摆出巨型节庆装饰并播放洗脑的拜年歌曲。马来西亚航空、亚洲航空和马石油等大企业也会制作特别企划短片,赚一把民众的眼泪。街头更是土豪般地挂满了传统灯笼,走着走着兴许还会偶遇舞狮队伍。今年,吉隆坡柏威年商场还弄了块3D屏幕庆祝牛年图源:网络马来西亚人口主要由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组成,因此即使华人在农历新年期间返乡过节,其他种族的马来西亚人也会倒班顶上来,吉隆坡因此不会空城。但词典酱觉得最有趣的还是穿短袖、开空调过春节。正如国民歌曲《用马来西亚的天气来说爱你》所唱,这片土地“只有雨季和旱季”,没有春天、秋天和冬天。大概考虑到这点,在大马词典酱很少看到“新春”二字,取而代之的则是“新年”、CNY(ChineseNewYear)或者TahunBaruCina(马来文)。捞鱼生也是当地一个习俗,生鱼片和各种菜摆在大盘子中,发号施令后,一家人用筷子将各种食材往高夹,还要用广东话喊“捞起”(和捞喜谐音)??图源:网络至于为什么马来西亚华人扎根海外还坚守中国传统,大概也与民族认同感有关。说到这里,词典酱脑海里又回荡起那个在不同华人朋友口中听到过很多遍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随着“下南洋”浪潮,大批中国人来到东南亚讨生活。这一群体有多庞大呢?年前后,有大概万华人生活这一地区。而东南亚中,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又拥有较多的华人人口。但随着历史演变,印尼华人因为没有形成统一阵线,遭到当地*府打压甚至屠杀,至今印尼华人都不能拥有合法中文姓名。在新加坡,李光耀虽曾大力推行“双语教育”,但最终还是让英文成了当地主流。马来西亚华人却很重视中文教育,在早期通过私塾、宗祠等渠道教授四书五经等教材,后来还随着大陆教育体制的改革而改革(马来西亚华人使用简体字)。当地小学二年级华文课本,曾因难度太大引发教育人士的反对图源:网络占人口近7成的马来人感受到危机,上世纪60年代,*府规定,只有以马来语为媒介的学校才能获得*府津贴,于是华人们自发筹钱,只为让华文小学继续办下去。马来华人似乎对“根”有一种近乎顽固的执着,词典酱想这也许和华人在马来的*治话语权还不够强有关——处在教育、土地等众多*策的劣势方,让华人认为更加需要团结,而对于传统文化和语言的认同感,则是凝聚大家的纽带。词典酱一个华人朋友就曾说,“现在中国崛起了,中文和中国文化的经济价值日益提高,很多东南亚国家’功利地’掀起汉语热。可马来西亚是例外,因为我们的先贤从始至终就没有以经济做考量,而是从民族文化出发的。”吉隆坡街头舞狮子图源:网络这大概就解释了为什么身处热带,他们还要“死板地”过着24节气,春节依然延续着放鞭炮、挂灯笼、送芦柑等传统。坚守习俗,在马来西亚,意味着对自我身份的认同感。随着国内经济腾飞、中国企业出海和日益增多的留学生及新移民,在西方,越来越多人开始接受并主动了解中国文化,这种风潮每逢农历新年就会达到顶峰。图源:网络刚刚过去不久的鼠年新年,伦敦的特拉法加广场就举办了一场亚洲外最大的春节游行活动;而在几天前,美国纽约市的帝国大厦,已经连续21年为庆祝中国新年而亮起红色灯光。当然,就像其他“外来事物”一样,春节也经历了匪夷所思的本土化进程。短视频博主“*角show”就分享了洛杉矶的春节:购物中心里,商家摆出了并不太符合中国审美的生肖装饰;外国人自制新春料理:两个比萨饼胚相对叠在一起,中间再放上饺子;卖新春装饰品的老板表示,来买福字的老外甚至比华裔还要多;最让人瞠目结舌的,还是晚上一到8点,老外们聚在一个被红紫灯光包围的小广场……开始蹦迪。不过这也可以理解,对于他们来说,春节就像圣诞节之于我们,是一个凑热闹放松自己的机会。生活方式杂志《TimeOutLondon》的编辑就直言不讳喜欢过春节的三大理由:1,不像圣诞和阳历新年那样距离很近,因此没有节日重叠的紧张感;2,明显的,食物更好吃;3,直接送红包就行,省去了挑选礼物的琐碎。不管外国人庆祝春节的目的是什么,但很大程度来说,都是对于中华文化的接纳和认可。不管是亚洲国家传统的过法,还是欧美国家的“春节蹦迪”,春节,正在成为能带给全世界幸福感和快乐的节日。互动:不管在国内还是海外,你有离家过年的经历吗?欢迎分享!

-End-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词典酱视频号

↓↓长按扫码

1
查看完整版本: 春节蹦迪外国人为什么也喜欢过中国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