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
同居净土,其类甚多。今偏指极乐,而又偏赞其境胜缘胜,何耶?禅上人提问:在十方刹土有无量无数的同居净土,种类繁多,现在偏指极乐世界,又偏赞它境界胜、因缘胜,这是什么原因?这也是我们会有的疑惑。偏指偏赞极乐世界,是出于个人爱好,还是属于事实?如果是事实,偏指偏赞当然是对的,而且也应当为自己选择一个最好的同居净土。因此一定要辨明,这到底是出于个人的好恶,还是缘起上的确如此?
答
要通过三段理路来解开这个疑惑:
一、认识极乐国土“无苦唯乐”的特点,从而了解它极其殊胜;二、知道这个总要点后,再具体地结合娑婆世界和极乐世界各种苦乐的对比,来亲切领会极乐世界的殊胜;三、结归到境胜、缘胜两点上,见到极乐世界在同居土里第一殊胜。这样就会明确,偏指偏赞大有义趣。
01极乐国土无苦唯乐,故偏指偏赞
▍答曰:经云:彼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无有众苦”,指无有三苦所摄的一切苦,没有逼迫性的苦苦、不得久住的坏苦、迁流为性的行苦。“但受诸乐”,指但受无量无漏法乐,无衰无老、寿命无量、衣食自然、游行刹海、恒闻妙法、增益道心、诸善聚会等等,因此称为“极乐”。这是十方其他同居土所无,因此偏推极乐殊胜,劝导往生。总的来说,经中说:极乐世界的众生没有一切忧苦,唯受无量无漏妙乐,因此称为“极乐世界”。这表达了极乐同居土的殊胜。往生到那里一点苦也没有,唯一受无漏的妙乐,念念增上菩提道力,这一点非常殊胜。我们作为凡夫,都有想离苦得乐的心,然而在自己没有断除烦恼的情形下,在生死中无论生在哪里都不免受缠缚,一点真实安乐也没有,全都是苦,不是苦苦,就是坏苦、行苦;而一个具缚凡夫,一旦往生极乐世界,从此就没有了一切苦,唯一只有乐。这相差太悬殊了!阿弥陀佛无量劫来大愿大行的加被,竟然使情形发生了度的大转弯,天翻地覆,使得具缚凡夫一下子就到了纯乐无苦的世界,真正实现了离苦得乐的愿望。而且,由于没有苦、没有系缚,他会一直升进。处处都是顺缘道法,增长无量无数殊胜善根。这样的话,一到了极乐同居土,就有了证入上三土极大的助缘力量,它是达到不退转乃至成佛极殊胜的所在,等于一到了那里就能回归法界本源。这就知道,极乐同居国土是十方世界所无,的确是境胜、缘胜,由此我们会信受它的殊胜。
02与娑婆国土对比显示极乐国土超胜
▍今以娑婆对而比之。
这里由对比来产生切近的认识。由于我们最熟悉的是娑婆世界这个同居土,对极乐世界是陌生的,因此,极乐世界的殊胜要通过与娑婆世界对比来显示就清楚了。而对比又要细致,做方方面面的对比观。首先从最切身的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七类,看到极乐世界没有这些苦,而此界充满这些苦,一有一无,一劣一胜,判若天渊,这就显示出极乐同居的清净。接着再展开来,从根身、环境、师友、法缘、缚脱等各个大的方面对比,从中看出极乐净土充满功德。最后总结,依此类推,极乐世界所具有的殊胜相无量无数,从中会得出——极乐同居是极其胜妙的刹土。
总之,要把握体性、数量、遍推三个要点。极乐世界体性的净要由相对而显,看到此方充满此苦,而彼方丝毫无此苦,或者此方在这项功德上非常微少,彼方却充满殊胜。这样一对比的时候,就像由黑显白那样,能相对显净,这就是从体性上要显一个“净”字。其次,数量上要作面面观,出现量上的庞大。这样在两土净秽对比上,观念会日益地深细、广大、周遍,这是显一个“量”字。然后它会出现方方面面的净秽观念,方方面面都能认定极乐世界的净妙。第三推到极致,也就是由个别种类遍推到无量无数整个范畴里的功德殊胜处,显出极乐刹土是具无边净、无量净妙相、无数功德相的胜妙刹土。这样就能得出“极乐世界是极为胜妙的同居土”的定解。其中的妙处就要看到,在内心发生定解有这样的窍门,以最近的娑婆世界特别有感受、有认同的苦相,去和经教中说到的极乐的乐相两相对比。这个认识来得非常直捷快速,一看到这边有个苦,就能推到彼方有个乐。这里的苦一样一样地从细到粗,发展得无量无数,没办法摆脱;另一方面看到,那边相堆的乐,它也是从根子到枝末无量无边地推展。再者,在比较的时候不断地比,就发现得越来越多,看到的德相就越来越大,最终会发现充满了净妙的相、安乐的相。这样,自己心中对极乐世界的认同,从过去只是一个抽象的、根本显不出来或者很模糊的,现在一个个变得清楚,之后量度发展到无量无边,最后心中极乐世界的观念已经充满。这样的话,就再也不会认同娑婆为好。再进一步推展,在同居净土里,极乐世界的殊胜也同样是无与伦比的,这样就会在同居土里把它推到第一位的高峰,由此就会知道偏指偏赞的深义所在。(一)娑婆其苦与极乐其乐的对比
▍此则血肉形躯,有生皆苦。彼则莲华化生,无生苦也。此则时序代谢,衰老日侵。彼则寒暑不迁,无老苦也。此则四大难调,多生病患。彼则化体香洁,无病苦也。此则七十者稀,无常迅速。彼则寿命无量,无死苦也。此则亲情爱恋,有爱必离。彼无父母妻子,无爱别离苦也。此则仇敌怨雠,有怨必会。彼则上善聚会,无怨憎会苦也。此或困苦饥寒,贪求不足。彼皆衣食珍宝,受用现成。
?点击阅读此段讲解
(二)二土在根身、解脱、
环境、师友、法缘等方面的对比
▍此或丑秽形骸,根多缺陋。彼则端严相貌,体有光明。此则轮转生死。彼则永证无生。此有四趣之苦。彼无三恶之名。此则丘陵坑坎,荆棘为林,土石诸山,秽恶充满。彼则*金为地,宝树参天,楼耸七珍,花敷四色。此则双林已灭,龙华未来。彼则无量寿尊,现在说法。此则观音势至,徒仰嘉名。彼则与二上人,亲为胜友。此则群魔外道,恼乱正修。彼则佛化一统,魔外绝踪。此则媚色妖淫,迷惑行者。彼则正报清净,实无女人。此则恶兽魑魅,交扇邪声。彼则水鸟树林,咸宣妙法。
?点击阅读此段讲解
(三)结归极乐国土有无量的殊胜性
▍二土较量,境缘迥别。而乐邦之胜,其数无穷,未暇悉举也。以娑婆、极乐两土作比较,就会发现在境界、因缘上迥然有别,一黑一白、一退一增、一染一净,相差有天渊之别。以上只不过从大体上稍微表示一下,实际上极乐莲邦的殊胜之处无法胜举,无量无数。娑婆有一苦恼,极乐就有一安乐;娑婆有一种修行的难处,极乐就有一种修行的易处;娑婆充满了种种过患,极乐充满了种种利益。简直一个是天上,一个是地下。而生到彼土又是我们容易成办的事,只要自身具足信愿,下至至心十念念佛都能去,为什么我们不走这条路呢?这样认识之后,就会一心趣往极乐世界。
03以境胜缘胜显示极乐国土第一殊胜
故偏指偏赞
▍其境胜者,可以摄众生取净之情。其缘胜者,可以助生者修行之力。虽同居净类甚多,唯极乐修行缘具,故偏指也。这里说到境胜、缘胜,主要要看,到了佛国,环境、因缘如何,从这里能比较出极乐世界无比殊胜。
举例来说,譬如我们在一个具威仪的人旁边,他的德行会摄持自己不容易起恶念,而且很容易起善念,很容易起学好的心、精进的心,一直在道业上行进,这就是因为境很好。或者旁边都是很好的同学,学的都是非常清净、贤善、殊胜的法道,这样人心自然去取好的方面。相反,如果遇到邪师,他非常邪恶、乖僻、张狂、放纵烦恼等,你跟他在一起的话,会发现取染污的心在发展,他各方面的表现摄着你的心往邪方面现行。譬如商业影片,它利用人心的薄弱点,使出各种挑动贪欲、满足感官欲望的方法。这样做了以后特别有吸引力,人心在这方面就把持不住。人都有两面性,俱生烦恼很重,有男女之欲、声色之欲,有想张扬、表露自我的欲望,喜欢新鲜、刺激等等。那么利用人心的弱点去做商业影片,这就摄住了人取染污境的心,挑起了内心的染污面。这样的话,就会使得人心堕落,往邪道走,往苦海深渊里走。◆现在要看到,极乐世界的环境特别殊胜,它是要摄众生取清净的心。那里的境缘丝毫不会引发你内心的染污面、我执烦恼面,都是摄着你想学好、想取清净、想取高尚的心。可以看到,阿弥陀佛所建立的极乐世界殊胜无比,按同居土而言,人民都是大丈夫相,不会生男女之情。人人相好如佛,受用随心自在,没有等级差异,这就摄我们的平等心。境缘十分清净、纯正,能引发我们的清净心、纯正心。境缘广大开阔,能开发我们的大心量。出现的声音都清畅哀亮,会引生善心、悲心,又特别微妙,会启发智慧。莲池里的水净若无形,荡涤心垢,会使得自心立即处在清净当中。而且处处宣流法音,会引发向道之心,一直住在法中。这些都叫做“摄众生取净之情”。再要知道,所谓“因缘殊胜”,指这种境缘有增上的力量,能够让净土国人增长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譬如受用五尘时,一方面生喜乐,另一方面当下心地寂静,住在与涅槃相应的境界里。听到音声,当即就会发音响忍、柔顺忍、无生法忍,住在无生的空性当中不动摇。有很多境缘会触生悲心,助长菩提心,或者住在念佛、念法、念僧当中。这些都能助长行者修行的道力。总之,整个极乐同居土里的境缘,都能让人内心的光明面、正大面充分地流露、发展,从而与法相应,所以纯粹是助缘。在这个环境里,心会越来越好,发展得越来越充分,直至成佛而后已。这样去比较,虽然十方世界有很多同居净土,但唯有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圆满具足修行顺缘。因此,释迦如来以及后代的菩萨、祖师们,偏偏赞叹极乐世界,劝导众生往生。这就看到,这样偏指、偏赞并非出于个人爱好,而是实际有殊胜的利益,有这样的大要点在。往生到那里实在太好了,而且凡夫容易往生,因此诸圣者们特别要为众生指示、劝导。■那么,天如老人为什么这么对比呢?
这里关键是要显示极乐同居土是十方世界所无。
“同居土”指凡夫和圣人共住的刹土。一般的同居净土五浊虽轻,但还属于生死界。而极乐世界不同,凡夫没有断惑,生到那里却能远离生老病死的苦,远离退转的缘。一切境界都是清净的,不会让人起惑造业,而且处处使人增上道力,满足了众生取清净相的心,所以极其殊胜。
了解了这一点,再去比较东、南、西、北等其他各方世界的同居土,就很容易产生认识。虽然其他世界也很清净,譬如有转轮王出世,或者人民造恶少,相对来说福报大、受用多,有不少清净境缘,但是像极乐世界这样,凡夫往生以后竟然没有了生死,不再起惑造业,不会有退缘,这就极为稀奇了。
要从这一点认定,那个世界的确没有众苦,唯一受法乐,因此一心向往。尤其对于没证到圣位的人来说,那更是期盼生到极乐同居土,而不想留在娑婆秽土,也不想生到其他世界的同居土,这是一大重点。
本文出处智圆法师《净土十要·净土或问讲记》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免费下载电子书
??娑婆其苦与极乐其乐的对比??二土在解脱、师友、法缘等方面的对比推荐阅读
↓上下滑动翻看??如何打造坚实的净业基础?
??平时这样练习念佛,临终便能度出生死
??三种念佛无法相续的鞭策法(二)
??三种念佛无法相续的鞭策法(一)
??作为在家人,需懂得“废时利用”
??念佛有默持、高声持、金刚持三种
??诚心持念弥陀名号,定获世出世间的圆满安乐
??念佛现世能得十种利益你可知道?
??有一种法,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
??莲池大师:人到暮年,应对世间诸事放开怀抱
??念佛人如何护持心地清净?
??净土解行,应当如何并重?
??如何安排我们一生的净土修行?
??为何听不懂法义也需尽量恭敬闻法?
??念佛人谈天说笑是否无关紧要?
??你是否也认为,这件事不是造恶?
??念佛人平时如何训练离爱之心?
??当你临终,什么会成为你往生的最大障碍?
??善导大师:若起是非嫌恨心,则与净土不相应
??现代净土行人为何需要重视归依?
??这些谤法行为相,你曾有过吗?
??当今时代修行净土,切勿令此业障碍往生
??一个故事帮你理解普贤行愿的力量
??人心能造十法界,我们如何善用自心?
??产生真实净土愿的修行途径
??净土的念佛法门有五个要诀
??保证临终往生,你需要明白这个规律
??净业行人的睡前三问
??念佛人什么知识都学一点好吗?
??念佛人如何面对人情应酬?
??警惕这些临终恶缘,切勿盲目乐观
??能带业往生,就意味着不用断恶修善吗?
??智圆法师:净土起信指南
??在病苦和不如意中修行净业
??积累功德,需要恒时隐秘两件事
??想在临终保持正念,平时就要这样祈愿
??这样做功课,临终时自然能提起念佛的心
??往生极乐,你需要具备这个基本条件
点击“在看”,随手法布施~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