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对影视产业的介入并不是这两年的新鲜事儿,自去年《花千骨》显现出巨大的商业价值后,资本在IP运作上陡然高调而华丽起来。资本有序?资本无良?从不同角度会有不同解答,兼听则明,本文分别采访了今夏最热门IP《幻城》的出品方耀客传媒副总裁葛鸣玥、金牌制作人吴毅和知名原创编剧余飞,来探讨围绕IP变现背后资本的运作体系,以及资本和创作之间的关系。
IP变现:版权收入是大头,“花千骨”后流行“花式变现”
今年的IP剧,“大投资+小鲜肉+玄幻”是最鲜明的特色。据公开资料显示,《青云志》投资1.7亿,售予腾讯视频和湖南卫视后,得到2.85亿元合同收入;投资3.6亿的《幻城》也早早就传出已收回成本的传闻;而此前还处于筹备期就已经卖出天价的《如懿传》和《琅琊榜2》,更是验证了IP大剧对平台的吸引力。
当然,这些高昂的版权费,视频网站承担了一半甚至一半以上。自“一剧两星”之后,平台对大剧的消化力减弱,而视频网站对版权剧越来越大的投入,恰好弥补了这一缺憾。
美瞳、避孕套、海底捞火锅、必胜客外卖、大众点评……以上五花八门的商品或品牌,伴随着IP大剧《幻城》在暑期档的播出,和这部零广告植入的玄幻剧一起抱团营销。而紧接着《幻城》上线的《青云志》,玩的更大,据悉已和38个品牌玩起了跨界联合营销。当然,这只是围绕这个大IP衍生开发的旁枝末节。
在《花千骨》同名手游缔造出月收入过两亿的神话之后,手游和网页游戏带来的收益已成为IP方必备的战略布局。《老九门》《幻城》《青云志》《微微一笑很倾城》等几部热门IP剧要么已经完成手游及页游的上线,要么正在布局,游戏带来的收入显然已经成为IP价值里不容小觑的部分。
以上这些版权之外的收入,几乎已经成为IP剧的“标配”,虽然今年的几部IP剧目前并未能在此挖掘出重金,但潜在的市场价值依然吸引了大批版权方前赴后继。
“版权收入,是现在影视公司最核心的来源;其次就是游戏的收入,会有游戏版权金的一系列分账,如果做好了,这块会有一个长期的长尾效应的收入。除了电视剧本身的版权收入,其它方面的收入是有想象空间的。”对IP的变现方式,《幻城》出品方耀客传媒副总裁葛鸣玥给出了这样的总结。
助燃IP的资本,是否介入过度?
从这两年的大IP项目来看,从购买版权到最终变现已经形成了成熟的运作体系:高调收购小说,布局全产业链开发,跟平台方达成购买意向,开始拍摄,电视剧播出的同时衍生产品上市。每一个环节,都伴随铺天盖地的宣传。
这种运作模式跟传统制作方式稍有偏离,在余飞看来,这样的玩法已经不能称其为影视产业,应该叫理财产品了。因为在整个项目运作中,内容已经无足轻重。他强调,“影视产业是看内容的,比如拍得好不好,故事讲得好不好,制作好不好。而这种资本运作方法已经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圆环,已经不再受限于内容的好坏。这种玩法时间长了,传统公司和创作人会干不下去,要么被招安,要么转行,等这个行业只剩下这拨玩资本的人,他们的话语权就太大了,可以重新制定规则,这种变革就像一场革命。”
影视产业是烧钱的行业,资本是必不可少的,每一种题材或者热点的背后,都有资本追随并推波助澜,这并是不新鲜事,IP的兴盛也不例外。但这一次,当资本的介入让影视产业渐渐偏离创作轨迹,才让传统制作公司和制作人对“资本”这个词戒备起来。
“是资本过度的介入才导致这一系列乱象。”余飞的话一针见血,在他看来,行业需要资本,但也不用那么多,因为这个行业容量就那么大,当资本把不适合的人拉进来做不专业的事,内容、甚至内容的评价体系都会失序。
数量无以为继,口碑日益下滑,IP是否迎来节点?
从去年到今年,IP剧迎来两种变化:一是数量呈爆发式增长,一是口碑的普遍走低。
在余飞看来,数量的爆发式增长,是因为攒了这么多年的网络小说目前正处于集中爆发期,而这两年的持续开发,已经让IP数量几乎消耗殆尽,即便有网络作家持续产出小说,数量也会趋于理性,甚至回到之前正常的水平,即每年产出8到10部成熟作品。换言之,看似数量井喷的IP剧在快速发展的车道上,已经是强弩之末了。
目前,从普遍偏低的豆瓣评分可以看出,观众对IP剧内容的容忍度正在被日益消耗,与原著大相径庭、剧情漏洞、演员演技、服化道非主流、五毛特效……这些几乎所有IP剧都会中招的吐槽,已经成为IP剧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盛名之下难副其实的质量,也是原创编剧普遍不看好IP剧的原因所在,在以余飞为代表的原创编剧看来,内容质量下降危害的不仅是作品本身,甚至可能是整个行业。“我觉得IP这个词是有罪的,它混淆了有些概念。过去我们也会把优秀的小说改编成影视作品,这是一个没有争议的市场。打个比方来说,过去地摊文学、火车文学跟四大名著是沾不上边的,现在则是从正无穷到负无穷之间的所有小说都被统称为IP。版权的价格被日益哄抬,演员价格一路高涨,叠加起来的投资就会非常大,而当制作方在编剧团队、拍摄团队、后期制作上投放的成本过低,剧的质量就会很差。到最后伤害的会是整个团队。”
随着数量和口碑被过度消耗,IP是否到了“降温”的节点?对于这个问题,金牌制片人吴毅选择从宏观角度解读,“任何一个热点的发展,都会有波浪式起伏,去年IP非常火热,今年IP还会有持续的热度,但是追捧的峰值可能会慢慢的趋于平淡。”
只有资本回归理性,IP才能回归内容?
当很多业内人士都在唱衰IP时,传统制作人吴毅开始投身其中,欲多季开发网剧《摸金符》,他对于IP背后的资本裹挟有清醒并乐观的认识,“资本在不断找这样的热点,创作者要对此有清醒的认识,IP就是双刃剑,内容好,IP就能延续;内容不好,再大的IP都没用。无论对资本,还是创作者来讲,还是要回归到内容本体。”
两年前,采访影视公司时,每个影视公司都在谈IP开发,不囤积几个大IP,似乎就OUT了。两年过去了,这些被囤积的IP大多数消无声息,或许是版权已到期,或许是没融到资金,或许是改编难度太大。现在再谈到IP开发,大家都谨慎了起来,因为谁也不知道两年后IP是否还能被平台看好。
资本逐利,但潮起总有潮落,资本对IP的追逐同样如此。当资本回归理性,影视产业是否还能回到内容本身?每个影视从业者口口声声的“内容为王”,有多少是宣传之词,又有多少是发自肺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