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要过清明节?
来源
央视新闻
作为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品格,承载着厚重的家国情感。我们在这一天感悟新生,拥抱春天;也在这一天表达孝义,追思前贤。年复一年,崇本尊亲,慎终追远,也借由清明祭祀,被写入一代代中国人的文化记忆。
清明在每年公历的4月4日或4月5日,是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现已列入国假1天。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进行农事活动。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为了记住,人们便选择在某个特定的日子里,凭吊逝者,祭祀先人,以表示对他们的缅怀和追忆。可能每一个祭祖的节日,都是为了不遗忘。
而清明作为这样的传统节日,更是在我们心中留下了特殊的情结,也给我们带来了独特的风俗。
清明禁忌,99%的人不知道,不看亏大了!(点击阅读)
清明不是节日
文
郭文斌
春分过后是清明。这是小时候从父亲口中听到的一句话。现在想来,它既是一句话,又是一个哲理。只有太阳直射到*经,才有昼夜等长,阴阳平衡。而只有昼夜等长,阴阳平衡,才有“清明”。
创设了清明这个节日的,无疑是一个大智者。
“山水”同在为“清”,“日月”同在为“明”,一个“同”字,道尽了天地秘密,也道尽了文化的秘密,特别是中国文化的秘密。无水之山少了情韵,无山之水少了风骨;无日之月少了热烈,无月之日少了温柔;水因山不浊,山因水不枯;日因月不烈,月因日不晦。这一切,都在一种“大同”之中实现了。
这便是“清明”。
清明看上去是季节,其实是人格。没有山水精神的人格是残缺的人格,没有日月精神的人格同样是残缺的人格。
而山水日月精神,说到底则是天地精神。
天同覆,地同载。
齐生死便是由此而来。
对于中国人来说,从来就没有生,也从来没有死,因为中国人有怀念,真诚又深沉的怀念。
而怀念来自人格,人格来自奉献,奉献来自觉悟,觉悟来自天地精神,来自“清明”。
而要参透这个“清明”,则需要昼夜等长、万物复苏相佐。唯有此时,人们才能生死并参。而只有生死并参,人们才能留意生死之间的“我”,才能把握生的“清”,死的“明”,才能让灵*春色永驻。
清明处心积虑。她让我们看破:死是一个假象。就像春分过后,杨柳依然,所谓春来草自青。或者说,只要我们在“清明”之中,“死”就成为杨柳,就会成为春色,就会成为秋千,就会成为风筝,就会成为踏青途中的欢声笑语。
为此,清明前后,栽瓜点豆。这时候的瓜和豆睡醒了,开始了它们新一轮的生命旅程,带着山水之清气和潮湿,带着日月之光辉和温暖,带着主人之期待和叮嘱,开始它们的旅行,走进农历,走进它们的缘分,走进它们的因果。
而充盈在天地间的灵*又何尝不是如此。
大家把郊游认为是在扫墓之后乘机呼吸新鲜空气,锻炼身体,显然表面化了。真正郊游的意义在《庄子》中。庄子认为,人不必执着于生,因为生若是一次远游,那么死就等同于归。
出游是惬意的,惬意可能让人流连忘返,但天黑下来了,所有的惬意都成了归意。路上行人欲断*,正是因为我们在路上。
出游的目的是让你体会那个“归”。庄子说得好啊:天地赋予形体让我承受,赋予生命让我劳累,赋予衰老让我安逸,赋予死亡让我安息。所以把活着看作是乐事,也就是把死去看作是乐事了。这是一种“归”。
面对人们对“死”的看不开,庄子又说:丽姬是艾的女儿,许配给晋王时,哭得死去活来,对未来的陌生环境充满着不确定感。嫁过去住进王宫,每晚与晋王缠绵床笫,享受美食,就对自己在家中哭泣感到好笑,早知道宫中如此舒服,还哭个什么劲呢?同样的道理,我们现在对死亡恐惧不安,是否到头来也会笑自己对世界的依恋不舍很幼稚呢?
视生若死,视死如生。这是庄子的安详和智慧。
孔子说得更彻底:朝闻道,夕死可矣。清明讲的就是这个“道”。在杨柳依依中,在草色青青中,在旧墓,在新坟,在山麓,在河滨,如果我们没有看到这个“道”,我们已和“清明”擦肩而过。
中国的节日,大凡都是诱发你对道的感悟,诱发你对山水精神的感悟,对天地精神的感悟。依山悟崇高,傍水悟清廉;以日月悟光明,由天地悟正大;假生之乐悟慈,借死之苦悟悲;从而珍惜青春,珍惜年华,珍惜生命,珍惜因缘,感念造化宏德,善待自然有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中国的节日,大凡和祭有关。以祭悟道,这是中国人的智慧。在我理解,清明是春祭,中元是夏祭,寒衣是秋祭,大年是冬祭。而一切祭的背面却是暗藏的狂欢。哀以乐感,乐以哀感,一体两面,这便是中国人的大幽默、大安详。
如此,真正的清明上河图在阴阳两界展开。把追思和狂欢均匀地撒在四季,让岁月芬芳,让大地馥郁,让灵*清明,中国文化的大戏就这样一代代演了下来,一如长河。
这时的“上河”已不单单是清明的“上河”了。
如果说上巳节是中国的情人节,那么清明节无疑是中国的感恩节。有意思的是,她俩居然比肩接踵,让人不由赞叹中国人的智慧:昨天上巳,今天清明,如同一家人的前院和后院。前院求生,后院念死;环绕着前院后院的,是青青杨柳和无尽春色。上巳的主旨是幽会求子,清明的主旨是鉴死知生。这两个节日的奇妙联袂,真是让人叫绝。幽会之后是求子,求子之后是祭祖,生死相续,以生观死,以死鉴生,一个中国人特有的“产业链”就这样形成了。它同时叮嘱我们,子不必求,因为子在祖德;祖不必祭,因为建功立业光宗耀祖就是最好的祭。
清明不是节日,清明其实是人格,炎*子孙的人格。
(本文选自郭文斌散文集《守岁》,浙江文艺出版社)
作者简介:
郭文斌?著有小说集《大年》《吉祥如意》,长篇小说《农历》,散文集《寻找安详》《空信封》《点灯时分》《孔子到底离我们有多远》,诗集《潮湿年代》。小说《吉祥如意》先后获“人民文学奖”“小说选刊奖”“鲁迅文学奖”;散文《永远的堡子》获冰心散文奖;现任银川市文联主席,宁夏作协主席,《*河文学》主编。享受国务院*府特殊津贴。
原创作者
拾遗
本文首发“拾遗”,版权归原创作者拾遗所有
后记:
国家不能没有历史,
民族不能没有记忆。
又到一年清明时,
清明不仅是我们祭奠亲人的节日,
也是我们纪念先贤英烈的载体。
不懂历史的民族没有根,
淡忘英雄的民族没有*。
一个有历史感的民族,
必然铭记传统。
一个有温度的国家,
必然致敬英雄。
很多孩子都在问一个问题:
我们为什么要过清明节啊?
我们之所以要过清明,
一是为了祭奠祖先和亲人,
二是为了缅怀先贤和英雄。
郁达夫在纪念鲁迅时说过一句话: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
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
山因脊而雄,屋因梁而固。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
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我们缅怀和纪念英雄,
不仅仅是因为英雄引领了历史车轮,
更是因为英雄身上闪亮的精神光芒,
可以穿过岁月、直抵人心。
在去年那场加勒万河谷战斗之后,
陈祥榕所在的连队,
服役期满的士官%选择了留队。
王焯冉所在团18名女兵3次请战,
她们在请战书中写道:
“愿同男兵一样英勇战斗。”
陈红*所在团的很多官兵,
自发地把一句话写进头盔里:
“宁将鲜血流尽,不失国土一寸。”
有人问他们为什么这么做?
一个战士说了一句话:
“纪念一个人最好的方式就是成为他。”
这句话真是说得太好了。
纪念一个英烈最好的方式是什么?
就是像他那样去行事。
纪念一个英烈最好的方式是什么?
就是像他那样去爱国。
纪念一个英烈最好的方式是什么?
就是继承其精神,践行其理念。
纪念一个英烈最好的方式是什么?
就是成为他那样的人。
你爱他什么,就让自己拥有什么,
这就是对他们最好的纪念。
延伸阅读:
你可想过“清明”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日子?
母亲,我想你了!清明节是让我们学会尊重生命
清明禁忌,99%的人不知道,不看亏大了!
清明时节忆父亲
心之清明
清明仪式:感恩与敬畏
清明节,如何跟孩子谈论生死?你可以这样做
爱要大声讲出来——写在清明时节
让清明节丰富的文化内涵返璞归真
清明节来了,你还“祭祖”吗?
三个孩子全部送进斯坦福,她认为从小应培养孩子这11种品格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