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苏怡
,福特流年不利。
福特困境如果单纯归咎于大环境,显然有失公允。
七分人祸。
更换全球CEO、推行缩减成本与开支计划、对福特中国组织架构以及本土化职业经理人团队等,福特正做出一系列补救措施。
但就在不久前,福特发布了所谓“放弃轿车业务”战略。作为全球顶尖汽车跨国巨头,该战略的制定,目光短浅。
近两年,福特在中国、欧洲以及南美业务进展都进展不顺,销量不振带来的亏损直接影响福特整体的财务报表,而美国市场也与前几年国内市场相似,染上了SUV综合症,轿车怎么都卖不动。福特本就擅长皮卡车型,综合斟酌,福特决定放弃轿车研发,强化其在皮卡与SUV领域的投入,轿车领域只保留野马一个高性能车型品牌。
福特全球CEO吉姆·哈克特
福特高层一定也会了解,放弃轿车犹如双刃剑,给福特的未来发展带来隐忧,但这一切已然不可避免。在汽车领域和资本界对于无人驾驶,人工智能等先进科技无以复加的吹捧中,福特因为自身的盲目跟风和虚火上升,已经病入膏肓。由于福特在无人驾驶以及电动车领域投入过量资金,直接影响了福特的传统业务。日前,福特宣布在全球范围内裁员超过2.5万人已经显现出颓势。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面对股价跌跌不休,福特必须做出止损行动。
作为年金融危机期间唯一没有破产的北美三大汽车公司,福特当时收缩业务范围,出售不盈利的品牌,“一个福特”战略居功至伟。
但凡事总有两面,“一个福特”战略在市场环境转好时很快露出其弊端。两三年前,大环境趋好,特别是包括中国市场在内的新兴经济体蓬勃发展,但福特受限于自身产品线收缩,中国市场30个月左右没有新产品投放。后果直接严重影响了福特在华的销量,并让国人对福特品牌的熟悉度渐行渐远。
福特原本寄希望于最近上市的新福克斯来一扫颓势,但中国市场早已不复当年。缺乏系统的营销战略和持续不断的产品投放,中国消费者根本不会买单。
据内部消息,福特的下一款新车型上市的日子恐怕要等到年底。
福特放弃轿车业务,相当于断臂求生。正如同当年“一个福特”战略,只是应对眼下危机的权宜之计。目前,整体汽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SUV车型热度持续下降,福特将面临轿车产品力的缺乏,进入恶性循环的尴尬境地。到时候再亡羊补牢,必然会花费更大的代价与气力。
在中国,也有一个和福特类似的公司,就是长城汽车。
长城在多年前就聚焦SUV,鉴于当时合资品牌尚未将产品重心瞄准SUV市场,彼时自主品牌功力尚浅,长城凭借H6一举站上自主品牌销售冠*的宝座。同时,也为长城积累大量资金和造车经验,一时间被众多自主品牌公司争相效仿。
之后,自主品牌纷纷推出SUV车型,只要样子过得去,价格适中,销量都还算不错。但随着SUV消费劲头的褪去,SUV的增幅逐渐放缓,甚至低于轿车的增速后,尤其是当合资品牌回过头来,也开始在SUV各个细分市场中不断投放产品——原本的蓝海变成了红海。
很多依靠SUV红利度日的车企面临巨大的挑战,可谓生死存亡。
所谓战略,理应用更为高瞻的目光审视当前市场,而非迁就当下的经济利益做出妥协。任何一种决策都有其好坏两面,无非两害相抵取其轻。如果战略部门为了眼前利益,轻视长远利益,那这个公司必定前途堪忧。
长城汽车苦于产品线单一而发展受限的例子已然触目惊心。期待福特中国引以为鉴,顶住压力,未雨绸缪。不致于在中国车市未来轿车再度兴起的时候,手中无粮,黯然离场。
作者苏怡
毕业于德国莱比锡商学院(HHLLeipzig)
从事汽车产品、汽车企业营销传播近10年
主导策划并执行过“中国年度家用汽车”
“中国医护工作者汽车消费调查”
“绿动北京,发现未来”等大型品牌活动
年从幕后走上台前
创立“汽车品评”
商务合作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