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廿四气诗·小暑六月节
元稹
遽然温风至,沿袭小暑来。
竹喧先知雨,山暗已闻雷。
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
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
▲
点上方绿标便可收听主播诵读诗词
译文
突然之间,阵阵热浪翻天覆地,追随着小暑的足步姗姗而来。
竹子的繁盛声曾经声明大雨行将降临,山色曾经在隆隆的雷声下变得阴暗。
一场小雨,让门窗上粘上湿润的青霭,院里的石阶下也长满了青苔。
鹰和鹯感触肃杀之气将至,早先研习搏斗漫空;蟋蟀的走狗却已长成,栖息于穴壁上。
解释
遽然:突然。
小暑:夏历二十四骨气之第十一个骨气,炎天的第五个骨气,示意季夏季节的正式早先。
户牖:门和窗。
鹰鹯:鹰与鹯。后者是古书上说的一种猛禽,状似鹞鹰。
做家简介
元稹(年—年),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大臣、文学家。北魏宗室鲜卑拓跋部子孙,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四(一说十五)世孙。
元稹罕见才名。贞元九年(年)明经中式,授左拣到,加入河中幕府,擢校书郎,迁检察御史。一度拜相,在李逢吉筹谋下,出任同州刺史,入为尚书右丞。太和四年(年),出任武昌*节度使。太和五年(年)逝世,时年五十三,追赠尚书右仆射。
阐发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
温风过处,吹红了樱桃,吹肥了凌霄,蒸蒸暑气,也跟着是日地之息,一股脑地到达了尘世。
六月,小暑。温风至,蟋蟀居壁、鹰鹯始击(小暑三候)。细品,总还带着点晚春的委婉。
首句写风,这时的“风”,不竞不狂,和煦如汤。少了点“吞泥沙于一卷”的澎湃刚性,却多了点“沾衣欲湿杏花雨”的娇羞清芬,燠热而不灼热,薄衣轻衫、轻罗小扇便可消暑,从不让人感触烦恼。
“乘凉高树下,直座落花中”,是小暑季节该有的状态。
怎奈,积风成雷,哪怕是再暖和的面目,也改不了直爽旷达的天性。小暑,终归是“夏”的儿童。
假若说,秋雨是姑娘的泪,满眼都是绸缪悱恻;那末夏雨即是须眉的欲,满心写满妄为无羁。
二句,山暗、竹响、风鸣、雨动。而今,门窗鼓胀如帆船,铅云缀雨蔽晴川。
烟飞草靡处,只余下一场场声嘶力竭的交欢,风云际会,雷电为媒。
等他们在歇斯底里的交缠中全体筋疲力尽之时,那雷声也变得贮满密意厚谊,雨云在胭脂满腮以后,早先鼓翅起舞,雨丝风片留恋地分离,而今,青霭四起,虹霓漫天,天与地顷刻变得平静、谦虚。
雨后,鸟啾悦耳,莲影分成,就着夕阳翠柏,将这世间紫陌都染得绚丽而暖和。
句中的“先”“已”,两个字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姗姗来迟,写得纪律有秩,有紧迫之态,却无局促之感,反将元佳人的镇定洒脱隐匿个中。
遥远,是漫天彻地的波涛汹涌,近处,是深院花阶的红杏苍苔。
一场雨过,八窗尽落,潮意微醺,人却反而感触清新舒缓。
廊檐之下,红杏灼灼、绿柳翩翩,晓看红湿处,阶苔之上的屐齿以内,反而尽是诗卷当中的粉面桃腮。
再看三句所写的“湿”,个中便多了一分津润的雅然,它即使老是阻滞在泥墙户牖的阴影里,可细细品尝却也不乏清露垂绦、疏桐流响的解酲之意,为“夏”注入了一点儿秀气的心魄。
“风摇熟果时闻落,雨滴余花舒缓香”,阴雨之下,这时的小暑,是不是更像是“夏”留给尘世的一起谜题呢?
早先抒深奥惑者,要属鹰鹯、蟋蟀云云的常客了。《高雅·天河》中说“蕴隆虫虫”——草木强盛绿意葱翠,虫虫,老是这兴盛当中早先蠢动的燠郁之气。
夏至方听完蝉响,小暑便联缀着虫鸣。第四句写,蟋蟀居壁、走狗初成,待七月则纵跃于旷野欐林中,于山岸水湄之滨,煽动着天然的琴弦——“蟋蟀独知秋全早,芭蕉正得雨多时”,触角一动,叶落无声。
和“小有所成”的蟋蟀比拟,苍鹰猛鹞则杀气未肃,始习于击。
水击三千、扶摇九万的他们,而今却还可是野马相吹之下的一瞥秋毫,离雄立九霄、横驰万草的猎猎丰姿还差得很远。
想想,雏鹰绑着护腿、带着拳套的状态,是不是也是隽永隽永、憨态可掬呢?
全诗并不算鲜艳秾丽的笔触,却将季候的特性描述得活跃莞尔。
眉眼颦蹙之间,这位青衫落拓的风骚佳人,心中所念者又是谁呢?
回忆,也许正如这氤氲未散的暑气正常,犹豫难遣吧。
恍忽间,时光未逝。一年的风景,却已过半了……
碰见是缘,点亮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行点收录于合集#个